해외서경(海外西經) 원문

산해경/해외서경 2018. 2. 28. 00:00

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1。

1 畢沅云:「淮南子墬形訓云:自西北至西南方,起修股民肅慎民,此文正倒。知此經是說圖之詞,或右行則自西南至西北起三身國,或左行則自西北至西南起修股民。是漢時猶有山海經圖,各依所見為說,故不同也。」


滅蒙鳥在結匈國北1,為鳥青,赤尾。

1 畢沅云:「蓋結匈國所有,承上文起西南陬言,其圖象在結匈國北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博物志(外國)云:『結匈國有滅蒙鳥。』本此。海內西經又有孟鳥。」

   珂案:海內西經云:「孟鳥在貊國東北,其鳥文赤、黃、青,東鄉。」郝懿行謂滅蒙鳥疑即孟鳥,滅蒙之聲近孟(詳海內西經「孟鳥」節注),其說是也。何以知其然也?史記秦本紀云:「秦之先,帝顓頊之苗裔孫,曰女脩。女脩織,玄鳥隕卵,女脩吞之,生子大業。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。女華生大費,與禹平水土,已成,帝賜玄珪。禹受曰:『非予能成,亦大費為輔。』帝舜曰:『咨,爾費,贊禹功,其賜爾皁游,爾後嗣將大出。』乃妻之姚姓之玉女。大費拜受,佐舜調馴鳥獸,鳥獸多馴服,是為柏翳(伯益)。舜賜姓嬴氏。大費生子二人,一曰大廉,實鳥俗氏;二曰若木,實費氏。……大廉玄孫曰孟戲、仲衍,鳥身人言。」太平御覽卷九一五引括地圖云:「孟虧人首鳥身,其先為虞氏馴百獸,夏后之末世,民始食卵,孟虧去之,鳳凰隨與止於此。山多竹,長千仞,鳳凰食竹實,孟虧食木食。去九疑萬八千里。」孟虧即秦本紀之孟戲也,博物志(外國)又作孟舒。云:「孟舒國民,人首鳥身,其先主為霅氏訓百禽。夏后之世,始食卵。孟舒去之,鳳皇隨焉。」戲、虧、舒均一音之轉。大荒東經云:「帝舜生戲,戲生搖民。」海內經云:「有嬴民,鳥足。」嬴、搖亦一聲之轉,嬴民即搖民,戲即孟戲也,不過原以柏翳(伯益)為祖先者,乃又移之於舜也。舜與伯益蓋皆東方殷民族傳說中之祖宗神,亦即詩玄鳥所謂「天命玄鳥,降而生商」之玄鳥,即燕子之化身。玄鳥再經神話化,又為鳳凰。故其子孫或「鳥身人言」,或「人首鳥身」,或「鳥足」,且有「鳳凰隨焉」。此「隨焉」之「鳳凰」,即此處所記「滅蒙鳥」及海內西經所記「孟鳥」是也。「為鳥青,赤尾」或「其鳥文赤、黃、青」云云,乃所謂「五采之鳥」,山海經多記有之,皆鳳凰之象。大荒西經云:「有五采之鳥,有冠,名曰狂鳥。」爾雅釋鳥云:「狂,●鳥。」實則狂鳥、●鳥皆鳳凰屬也,狂即皇,●即鳳,音之轉也。●鳥又即孟鳥,字之異也。大荒西經又云:「有弇州之山,五采之鳥仰天,名曰鳴鳥。」郝懿行云:「鳴鳥,蓋鳳屬也。」鳴鳥亦●鳥、孟鳥也。則此處所記之「滅蒙鳥」,固鳳屬之狂鳥、●鳥、鳴鳥、孟鳥之異名也。


大運山高三百仞,在滅蒙鳥北。


大樂之野,夏后啟于此九代1;乘兩龍,雲蓋三層2。左手操翳3,右手操環4,佩玉璜5。在大運山北6。一曰大遺之野7。

1 郭璞云:「九代,馬名,謂盤作之令舞(藏經本作——珂)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九代,疑樂名也。竹書(今本——珂)云:『夏帝啟十年,帝巡狩,舞九韶于大穆之野。』大荒西經亦云:『天穆之野,啟始歌九招。』招即韶也。(珂案:藏經本「九招」正作「九韶」。)疑九代即九招矣。又淮南齊俗訓云:『夏后氏其樂夏籥九成。』疑九代本作九成,今本傳寫形近而訛也。李善注(文選)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引此經云:『舞九代馬。』疑馬字衍。而藝文類聚九十三卷及太平御覽八十二卷引此經亦有馬字,或并引郭注之文也。舞馬之戲恐非上古所有。」珂案:郝說是也。九代確當是樂名,非舞馬之戲。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(燕京學報第二十期)一文略謂:「即九,,象又持牛尾。九歌:『成禮兮會鼓,傳芭兮代舞。』即舞也。」說亦可供參考。

2 郭璞云:「層,猶重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李善注(文選)西京賦兩引此注並同。又注潘岳為賈謐作贈陸機詩引此注云:『層,重也,慈登切。』今本脫郭音三字。又層,經典通作曾,據郭音,益知此經層當為曾矣。」珂案:宋本郭注層作曾。毛扆校注云:「三層,注作曾,經文不應作層。」與郝說略異,而謂經文當作曾則同。

3 郭璞云:「羽葆幢也。」珂案:說文四云:「翳,翿也,所以舞也。」

4 郭璞云:「玉空邊等為環。」珂案:說文一云:「環,璧也,肉好若一謂之環。」

5 郭璞云:「半璧曰璜。」珂案:郭注亦見說文一。

6 郭璞云:「歸藏鄭母經曰:『夏后啟筮:御飛龍登于天,吉。』明啟亦仙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太平御覽八十二卷引史記曰:『昔夏后啟筮:乘龍以登于天,占于皋陶,皋陶曰:「吉而必同,與神交通;以身為帝,以王四鄉。」』今案御覽此文即與郭注所引為一事也。」

   珂案:關於夏后啟之神話,大荒西經云:「西南海之外,赤水之南,流沙之西,有人珥兩青蛇,乘兩龍,名曰夏后開(開即啟,漢景帝名啟,漢人避諱改),開上三嬪(賓)于天,得九辯與九歌以下。此天穆之野,高二千仞,開焉得始歌九招。」即同一事也。繹史卷十二引隨巢子:「禹娶塗山,治鴻水,通轘轅山,化為熊。塗山氏見之,慚而去,至嵩高山,化為石。禹曰:『歸我子!』石破北方而生啟。」此啟之生為非同尋常矣,亦啟之所以為「啟」(開)也。啟為人神交配所生之子,本身固具有神性,故能「三嬪于天,得九辯與九歌以下」。所謂「得」者,實「竊」也。御覽九二九引歸藏明夷云:「昔夏后啟上乘龍飛,以登于天,皋陶占之,曰:『吉。』」大荒西經郭注引歸藏啟筮云:「不可竊辯與九歌以國于下。」即其事矣。蓋啟承禹位,不恤國事,惟以酒食聲色自娛,復竊天樂助興,致遭亡國慘禍。故墨子非樂稱:「啟乃淫溢康樂,野于飲食,將將鍠鍠,筦磬以方。湛濁于酒,渝食于野,萬舞翼翼,章聞于天,天用弗式(內數字與原文略有不同,均據孫詒讓墨子閒詁校改)。」詩人於此亦多所刺譏。屈原離騷云:「啟九辯與九歌兮,夏康娛以自縱;不顧難以圖後兮,五子用夫家巷(末句「夫」原作「失乎」,從聞一多楚辭校補改,「家巷」即「家鬨」,內訌之意也)。」天問云:「啟棘賓商(

帝之形訛),九辯九歌,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(境)地?」即其事也。此處所謂「九代」,亦「歌九招」之類,雖曰「亦仙」,固乃啟「康娛自縱」之具體表現,其「不顧難以圖後」,亦已明矣。

7 郭璞云:「大荒經云:大穆之野。」郝懿行云:「大荒西經作天穆之野,此注云大穆之野,竹書天穆、大穆二文並見。此經文又云大遺之野、大樂之野,諸文皆異,所未詳。」珂案:天、大古本一字,穆、遺、樂音皆相近。


三身國1在夏后啟北,一首而三身2。

1 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有三身民。大荒南經云:「大荒之中,有不庭之山,滎水窮焉。有人三身。帝俊妻娥皇,生此三身之國。姚姓,黍食,使四鳥。」河圖括地圖(玉函山房輯佚書輯)則云:「庸成氏實有季子,其性喜淫,晝淫於市,帝怒,放之於西南。季子儀馬而產子,身人也而尾蹄馬,是為三身之國。」蓋後起之說,非古神話初相也。

2 郝懿行云:「藝文類聚三十五卷引博物志云:『三身國一頭三身三手。』今此經無三手字。」


一臂國1在其北,一臂一目一鼻孔2。有黃馬虎文,一目而一手3。

1 珂案:大荒西經云:「有一臂民。」即此。

2 吳任臣云:「淮南子海外三十六國,西南方有一臂民。呂氏春秋(求人篇)云:『其肱、一臂之鄉。』爾雅(釋地):『北方有比肩民焉,迭食而迭望。』郭璞注云:『此即半體之人,各有一目、一鼻孔、一臂、一腳。』異域志云:『半體國其人一目一手一足。』交州記曰:『儋耳國東有一臂國,人皆一臂也。』江淹遂古篇『一臂人兮』本此。三才圖會曰:『一臂國在西海之北,半體比肩,猶魚鳥相合。』(珂案:韓詩外傳卷五云:「東海有魚名曰鰈,比目而行,不相得不能達;南方有鳥名曰鶼,比翼而飛,不相得不能舉。」即所謂「魚鳥相合」也。)(文選)王融曲水詩序:『離身反踵之君,髽首貫胸之長。』離身亦斯類也。」

3 郝懿行云:「手,馬臂也。(禮記)內則云:『馬黑脊而般臂漏。』」


奇肱之國1在其北,其人一臂三目,有陰有陽,乘文馬2。有鳥焉,兩頭,赤黃色,在其旁3。

1 郭璞云:「肱或作弘;奇音羈。」

2 郭璞云:「陰在上,陽在下;文馬即吉良也。」珂案:海內北經云:「犬戎國有文馬,縞身朱鬣,目若黃金,名曰吉量,乘之壽千歲。」吉量即吉良也。

3 郭璞云:「其人善為機巧,以取百禽;能作飛車,從風遠行。湯時得之於豫州界中,即壞之,不以示人。後十年西風至,復作遣之。」郝懿行云:「博物志說奇肱民善為栻扛,以殺百禽,栻扛蓋機巧二字之異。又云湯破其車,不以視民,視即古示字,當作。又云十年東風至,乃復作車遣返,郭注作西風至,西字訛也。云其國去玉門關四萬里,當須東風至乃得遣返矣。」珂案:郝說是也。博物志外國云:「奇肱民善為栻扛,以殺百禽。能為飛車,從風遠行。湯時西風至,吹其車至豫州,湯破其車,不以視民。十年東風至,乃復作車遣返。其國去玉門關四萬里。」淮南墬形篇作奇股。高誘注云:「奇,隻也;股,腳也。」則是獨腳人矣。以較獨臂,似獨腳於義為長。假令獨臂,則「為機巧」、「作飛車」乃戛戛乎其難矣;亦唯獨腳,始痛感行路之艱,翱翔雲天之思斯由啟矣:故奇股乃勝於奇肱。


形天1與帝2至此3爭神,帝斷其首,葬之常羊之山4,乃以乳為目,以臍5為口,操干戚以舞6。

1 珂案:形天,書各不同。王念孫云:「陶潛讀山海經詩正作形夭,見二老堂詩話,今本改作形天。唐等慈寺碑(碑在氾水縣,唐顏師古撰)『疏屬之罪,方滯迷塗;刑夭之魂,久淪長夜。』道藏本山海經圖讚亦作形夭。淮南墬形篇『西方有形殘之尸』,劉績注引此作形夭,酉陽雜俎諾皋記作形夭,鈔本御覽三百七十一、五百七十四、八百七十四並作形夭,八百八十七同。」王似主張作形夭者。然查影宋本御覽,卷五七四、三七一固作形夭,卷五五五則作邢天,卷八八七作刑夭,鮑崇城校本卷五五五作刑天,今本陶靖節集讀山海經詩亦作刑天,依義刑天長於形夭。天,甲骨文作●,金文作●,口與●均象人首,義為顛為頂,刑天蓋即斷首之意。意此刑天者,初本無名天神,斷首之後,始名之為「刑天」。或作形夭,義為形體夭殘,亦通。惟作形天、刑夭則不可通。

2 珂案:帝,天帝;此指黃帝,說詳後。

3 珂案:御覽各卷(三七一、五五五、五七四、八八七)引經均無「至此」二字,「至此」二字衍。

4 郝懿行云:「宋書符瑞志云:『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山,生炎帝神農。』即此也。大荒西經有偏勾、常羊之山,亦即此。」珂案:郝說是也,說詳後。

5 珂案:臍,御覽卷三七一、五七四、八八七均引作齊。齊,古通臍;左傳莊公六年:「後君噬齊。」

6 郭璞云:「干,盾;戚,斧也:是為無首之民。」

   珂案:刑天,炎帝之臣;刑天之神話,乃黃帝與炎帝鬥爭神話之一部分,狀其鬥志靡懈,死猶未已也。御覽七九引歸藏:「昔黃神與炎神爭鬥涿鹿之野,將戰,筮於巫咸,曰:『果哉而有咎。』」呂氏春秋蕩兵篇:「兵所自來者久矣,黃炎故用水火矣。」淮南子兵略篇:「炎帝為火災,故黃帝禽之。」大戴禮五帝德:「黃帝教熊、羆、貔、豹、虎,以與赤帝戰於版泉之野,三戰然後得行其志。」是自戰國至秦漢咸有關於黃炎鬥爭之傳說。炎帝兵敗,乃又有蚩尤崛起以與黃帝頡抗。蚩尤者,「炎帝之後」(玉函山房輯佚書輯遁甲開山圖),亦炎帝之臣也(世本宋衷注),大荒北經謂「蚩尤作兵伐黃帝」者,蓋為兵敗之炎帝復仇也。蚩尤與黃帝之戰,乃古代神話傳說中一大戰爭,書呂刑「蚩尤唯始作亂」云云,即已記其大要矣。山海經復涉夸父,謂「應龍(黃帝神龍)已殺蚩尤,又殺夸父」(大荒北經),「應龍殺蚩尤與夸父」(大荒東經)。夸父者,大荒北經云:「后土生信,信生夸父。」而海內經謂后土為炎帝之裔,是夸父亦炎帝之裔也。在黃帝與蚩尤之戰中,夸父自亦當參加蚩尤戰團,因而始相繼為應龍所「殺」。蚩尤與夸父喪亡後,乃又有刑天舞其干戚,「與帝爭神」。刑天者,炎帝之臣,或亦炎帝之後也。路史後紀三云:「炎帝乃命邢天作扶犁之樂,制豐年之詠,以薦釐來,是曰下謀。」此邢天即宋本御覽五五五所引此經邢天,亦鮑校本八八七所引此經邢天也。路史所記雖較晚,當亦有古說憑依,惜典籍佚亡,難尋究矣。然「刑天與帝爭神,帝斷其首,葬之常羊之山」,常羊山傳又為炎帝降生之處,春秋緯元命苞(玉函山房輯佚書輯)云:「少典妃安登,遊于華陽,有神龍首感之於常羊,生神農。」是炎帝生於常羊,漢人已有成說矣。大荒西經所謂「有偏句、常羊之山」者,此常羊與刑天斷首之常羊,炎帝降生之常羊,俱在西方,自是同一常羊無疑。是刑天傳說與炎帝傳說之關係,豈不仍有蛛絲馬跡可尋乎?則刑天者,亦猶蚩尤夸父,奮起而為炎帝復仇,以與黃帝抗爭者也。常羊山北,經歷數地即是軒轅國,軒轅,黃帝之號,則葬首常羊之刑天所與「爭神」之「帝」,豈非黃帝而何?蓋軒轅常羊一帶,均屬黃炎鬥爭神話傳說之範圍。「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」(白居易草),是蚩尤刑天諸巨人前仆後繼鬥爭精神之最好寫照也。而陶潛讀山海經詩,稱「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」,為尤能得此斷頭英雄凌厲無前之神態。

女祭女戚在其北,居兩水閒,戚操魚1,祭操俎2。

1 郭璞云:「,魚屬。」王念孫云:「大荒西經:『有寒荒之國,有二人女祭女薎。』注云:『或持,或持俎。』案此女戚亦當作女薎,因上文干戚文而誤為戚也。魚(珂案:王念孫所據項絪本作此字,宋本、藏經本同)當為角觶,注內『,魚屬』當為『角觛,觶屬』。說文(四):『觛,小觶也。』」珂案:王校語中「角觶」疑當作「角觛」,始與上下文相應。據此,則女祭女戚當是女巫祀神之圖象也。

2 郭璞云:「肉几。」


[上次下鳥]鳥、[詹鳥]鳥1,其色青黃,所經國亡2。在女祭北。[上次下鳥]鳥人面,居山上。一曰維鳥,青鳥、黃鳥所集3。

1 郭璞云:「次、瞻兩音。」

2 郭璞云:「此應禍之鳥,即今梟、鵂鶹之類。」

3 畢沅云:「古無[上次下鳥]、[詹鳥]字,是云維鳥云云,是也,下丈夫國亦云在維鳥北。」

   珂案:大荒西經云:「有元丹之山,有五色之鳥,人面有髮。爰有青、黃,青鳥、黃鳥,其所集者其國亡。」即此。、乃[上次下鳥]、[詹鳥]之異名。青鳥、黃鳥即[上次下鳥]鳥、[詹鳥]鳥,亦即大荒西經之青、黃,說詳大荒西經該節注。


丈夫國在維鳥北,其為人衣冠帶劍1。

1 郭璞云:「殷帝太戊使王孟採藥,從西王母至此,絕糧,不能進,食木實,衣木皮,終身無妻,而生二子,從形中出,其父即死,是為丈夫民。」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有丈夫民;大荒西經亦云:「有丈夫之國。」太平御覽卷三六一引玄中記云:「丈夫民。殷帝太戊使王英採藥於西王母,至此絕糧,不能進,乃食木實,衣以木皮。終身無妻,產子二人,從背脅間出,其父則死,是為丈夫民。去玉門二萬里。」同書卷七九0引括地圖文略同,唯「王英」仍作「王孟」,「從背脅間出」作「從背間出」。


女丑之尸,生而十日炙殺之1。在丈夫北。以右手鄣其面2。十日居上,女丑居山之上。

1 郝懿行云:「十日并出,炙殺女丑,於是堯乃命羿射殺九日也。」珂案:此固郝推想之詞,然亦頗有此可能;因十日並出事見於典籍者,除莊子齊物論「十日并出,萬物皆照」,楚辭招魂「十日并(並原作代,據聞一多楚辭校補改)出,流金礫石」及郭璞注海外東經引竹書「胤甲居西河,十日并出」外,以淮南子本經篇所著「堯之時,十日并出」事為最古。然所謂「炙殺」,疑乃暴巫之象,女丑疑即女巫也。古天旱求雨,有暴巫焚巫之舉。論衡明雩篇:「魯繆公之時,歲旱,繆公問縣子:『寡人欲暴巫,奚如?』」左傳僖公二十一年:「夏大旱,公(魯僖公——珂)欲焚巫尪。」是其證矣。暴巫焚巫者,非暴巫焚巫也,乃以女巫飾為旱魃而暴之焚之以禳災也,暴巫即暴魃也。女丑衣青(見大荒西經),旱魃亦衣青(見大荒北經),是女丑飾為旱魃而被暴也。下文「(女丑)以右手鄣其面」及「十日居上,女丑居山之上」語,均被暴而不勝其楚毒之象。及十日炙殺女丑,乃有「堯使羿」或堯自身上射九日之舉也(說詳海外東經「湯谷十日」節注)。

2 郭璞云:「蔽面。」珂案:大荒西經云:「有人衣青,以袂蔽面,名曰女丑之尸。」郭注本此。


巫咸國1在女丑北,右手操青蛇,左手操赤蛇,在登葆山,群巫所從上下也2。

1 珂案:大荒西經云:「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豐沮玉門,日月所入。有靈山,巫咸、巫即、巫、巫彭、巫姑、巫真、巫禮、巫抵、巫謝、巫羅十巫,從此升降,百藥爰在。」大荒南經云:「大荒之中,又有登備之山。」郭璞注:「即登葆山,群巫所從上下也。」則巫咸國者,乃一群巫師組織之國家也。世本作篇:「巫咸作筮。」宋衷注:「巫咸,不知何時人。」而路史後紀三乃謂神農使巫咸主筮,則巫咸神農時人也;御覽七九引歸藏:「昔黃神與炎神爭鬥涿鹿之野,將戰,筮於巫咸,曰:『果哉而有咎。』」則巫咸黃帝時人也;御覽卷七二一引世本宋注云:「巫咸,堯臣也,以鴻術為帝堯醫。」是巫咸又堯時人也:諸說不同。而御覽七九0引外國圖云:「昔殷帝大戊使巫咸禱於山河,巫咸居於此,是為巫咸民,去南海萬千里。」最為詳明。王逸注楚辭離騷亦云:「巫咸,古神巫也,當殷中宗之世。」殷中宗即殷帝大戊(史記殷本紀作太戊),是此巫咸,當即是殷時巫咸也。然外國圖謂巫咸民去南海萬千里,又與山海經所說西方之巫咸國牴牾:終莫可究詰矣。

2 郭璞云:「採藥往來。」珂案:郭注蓋本大荒西經「十巫從此升降,百藥爰在」為說,然細究之,「採藥」只是群巫所作次要工作,其主要者,厥為下宣神旨,上達民情。登葆山蓋天梯也,「群巫所從上下」者,「上下」於此天梯也。說詳海內經「九丘建木」節注。


并封1在巫咸東,其狀如彘,前後皆有首,黑2。

1 珂案:大荒西經云:「有獸,左右有首,名曰屏蓬。」周書王會篇云:「區陽以鱉封,鱉封者,若彘,前後皆有首。」是并封、屏逢、鱉封皆聲之轉,實一物也。聞一多伏羲考(見聞一多全集第一冊)謂并封、屏蓬本字當作「并逢」,「并」與「逢」俱有合義,乃獸牝牡相合之象也,其說甚是。推而言之,蛇之兩頭、鳥之二首者,亦均并封、屏蓬之類,神話化遂為異形之物矣。

2 郭璞云:「今弩弦蛇亦此類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弩弦蛇即兩頭蛇也,見爾雅釋地枳首蛇注。」珂案:爾雅釋地枳首蛇郭璞注云:「岐頭蛇也。或曰今江東呼兩頭蛇為越王約髮,亦名弩弦。」

女子國1在巫咸北,兩女子居,水2周之3。一曰居一門中4。

1 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有女子民。大荒西經云:「有女子之國。」三國志魏志東夷傳云:「(沃沮)耆老言:有一國亦在海中,純女無男。」後漢書東夷傳云:「或傳其國有神井,窺之輒生子。」即此類也。

2 珂案:御覽七九0引此經水下有外字。

3 郭璞云:「有黃池,婦人入浴,出即懷妊矣。若生男子,三歲輒死。周猶繞也。離騷曰:水周於堂下也。」珂案:御覽三九五引外國圖云:「方丘之上,暑溼生男子,三年而死。有黃水,婦人入浴,出則乳矣。去九嶷二萬四千里。」蓋本郭注為說也。

4 郝懿行云:「居一門中,蓋謂女國所居同一聚落也。」珂案:郝說非也。所謂「居一門中」者,亦圖象如此,猶「兩女子居,水周之」之為另一圖象然。


軒轅之國1在此2窮山之際3,其不壽者八百歲。在女子國北。人面蛇身4,尾交首上。

1 珂案:大荒西經云:「有軒轅之國,江山之南棲為吉,不壽者乃八百歲。」西次三經有軒轅之丘,郭注云:「黃帝居此。」

2 失名云:「博物志無此字,太平御覽(卷七九0)引經亦無此字。」郝懿行云:「經文此字疑衍。李善注(文選)思玄賦引此經云:『在窮山之際。』史記五帝紀索隱引此經同,并無此字。」

3 郭璞云:「其國在山南邊也。大荒經曰:岷山之南。」郝懿行云:「大荒西經說軒轅之國江山之南,此云岷山者,以大江出岷山故也。」

4 珂案:古天神多為人面蛇身,舉其著者,如伏羲、女媧、共工、相柳、窫窳、貳負等是矣;或龍身人頭:如雷神、燭龍、鼓等是矣,亦人面蛇身之同型也。此言軒轅國人人面蛇身,固是神子之態,推而言之,古傳黃帝或亦當作此形貌也。


窮山1在其北,不敢西射,畏軒轅之丘2。在軒轅國北。其丘方,四蛇相繞3。

1 珂案:楚辭天問云:「阻窮西征,巖何越焉?化為黃熊,巫何活焉?咸播秬黍,莆雚是營;何由並投,而鯀疾修盈?」此數語自來多不得其解。自唐蘭天問「阻窮西征」新解(禹貢半月刊第七卷第一二三期合刊)一文出,謂「窮」即山海經海外西經「窮山」,「鯀尸剖而生禹,其尸體遂化為黃熊而西征,被阻於窮山,卒越巖而南,求活於諸巫」,乃豁然貫通焉。鯀所被「阻」之「窮」,確即此窮山,因巫咸國在其南,去此不遠也。

2 郭璞云:「言敬畏黃帝威靈,故不敢向西而射也。」珂案:軒轅之丘在西王母所居玉山之西四百八十里,見西次三經。

3 郭璞云:「繚繞樛纏。」珂案:蓋護衛此丘也。


此諸夭之野1,鸞鳥自歌,鳳鳥自舞;鳳皇卵,民食之;甘露2,民飲之,所欲自從也3。百獸相與群居。在四蛇北。其人兩手操卵食之,兩鳥居前導之4。

1 郭璞云:「夭音妖。」郝懿行云:「經文此字亦衍。夭郭音妖,蓋訛。夭野,大荒西經作沃野,是此經之夭,乃沃字省文,郭注之妖乃沃字訛文也。諸夭,藝文類聚九十九卷引作清沃,博物志作渚沃,淮南墬形訓有沃民。又云『西方曰金丘,曰沃野』,高誘注云:『沃猶白也,西方白故曰沃野。』案高說非也,沃野蓋謂其地沃饒耳。」珂案:郝說是也。宋本郭注「夭音妖」,妖字正作沃,藏經本同,蓋後人妄改作妖耳。然此「諸夭之野」句下,疑文字尚有闕脫。下文「

鳳皇卵,民食之,甘露,民飲之」,與「其人兩手操卵食之」,其「民」其「人」維何?無由知也。大荒西經云:「有沃之國,沃民是處;沃之野,鳳鳥之卵是食,甘露是飲。」則其「民」沃民也。揆之張衡思玄賦:「超軒轅於西海,跨汪氏之龍魚。」畢沅說汪氏係沃民之誤,良确;以沃民之後,記有龍魚,故曰「跨沃民之龍魚」也。知經文此句之下,當有「沃民」字樣,如以大荒西經「沃民是處」補於其下,則處與舞為韻,亦天衣無縫也。淮南子墬形篇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北至西南方白民之後有沃民,以此。海外西經係自西南至西北方,方向適反,故諸沃之野之後乃有白民之國。則居於此沃野之其「民」其「人」,正當是自成一國之沃民也。

2 珂案:太平御覽卷十二引瑞應圖云:「甘露者,美露也;神露之精,仁瑞之澤,其凝如脂,其甘如飴,一名膏露,一名天酒。」神異經西北經荒經云:「西北海外,有人長二千里,兩腳中間相去千里,腹圍一千六百里,但日飲天酒五斗。」原注:「張華曰:天酒,甘露也。」

3 郭璞云:「言滋味無所不有,所願得自在,此謂夭野也。」珂案:郭注夭野,藏經本作沃野。大荒西經云:「有沃之國,沃民是處,沃之野,鳳鳥之卵是食,甘露是飲。凡其所欲,其味盡存。爰有甘華、甘柤、白柳、視肉、三騅、璇瑰、瑤碧、白木、琅玕、白丹、青丹。多銀鐵。鸞鳥自歌,鳳鳥自舞。爰有百獸,相群爰處。是謂沃之野。」即此。

4 郝懿行云:「亦言圖畫如此。」


龍魚陵居在其北1,狀如貍2。一曰3。即有神聖乘此以行九野4。一曰鱉魚5在夭野北,其為魚也如鯉。

1 郝懿行云:「龍魚,郭氏江賦作龍鯉,張衡思玄賦仍作龍魚,淮南墬形訓作[石龍](按今本作硥——珂)魚,高誘注云:『[石龍]魚如鯉魚也,有神聖者乘行九野,在無繼民之南。[石龍]音蚌。』」珂案:龍魚,疑即海內北經所記陵魚,蓋均神話傳說中人魚之類也。龍、陵一聲之轉,一也;龍魚陵居,陵魚當亦因其既可居水,復可居陵而號陵魚,二也;龍魚似鯉,謂之龍鯉,陵魚亦似鯉,謂之陵鯉,三也;龍魚「一曰」,爾雅釋魚云「鯢大者謂之」,本草綱目云「鯢魚,一名人魚」;而「人面手足魚身在海中」之陵魚,正是人魚形貌,四也。有此四者,故謂龍魚即海內北經所記之陵魚。

2 郭璞云:「或曰:龍魚似貍,一角。」郝懿行云:「貍當為鯉,字之訛。李善注(文選)江賦引此經云:『龍鯉陵居,其狀如鯉,或曰龍魚一角也。』蓋並引郭注。又注思玄賦引此經云:『龍魚陵居在北,狀如鯉。』高誘注淮南墬形訓亦云『如鯉魚也』,可證。」珂案:郝說是也,王念孫校亦同郝說。宋本經文注釋鯉字均作狸,藏經本注釋作狸,亦訛。

3 郭璞云:「音遐。」畢沅云:「一作如,言狀如鯢魚有四腳也。爾雅(釋魚)云:『鯢大者謂之。』」

4 郭璞云:「九域之野。」珂案:藝文類聚卷九十六引郭氏圖讚曰:「龍魚一角,似鯉居陵;候時而出,神聖攸乘;飛騖九域,乘雲上升。」可謂得其概要。

5 郭璞云:「鱉音惡橫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注有訛字,所未詳;明藏本作鱉,音猶也,亦訛。」珂案:宋本郭注「鱉音」下空一字。


白民之國1在龍魚北,白身被髮2。有乘黃,其狀如狐,其背上有角3,乘之壽二千歲4。

1 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有白民。大荒西經云:「有大澤之長山。有白民之國(白民原作白氏,據宋本改——珂)。」即此。大荒東經云:「有白民之國。帝俊生帝鴻,帝鴻生白民。白民銷姓,黍食,使四鳥:虎、豹、熊、羆。」或當是另一國,非此。參見大荒東經「白民國」節注2。

2 郭璞云:「言其人體洞白。」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高誘注云:「白民白身,民被髮,髮亦白。」

3 郭璞云:「周書曰:『白民乘黃,似狐,背上有兩角。』即飛黃也。淮南子曰:『天下有道,飛黃伏皁。』郝懿行云:「周書王會篇云:『乘黃似騏。』郭引作似狐。初學記(卷二十九)引與郭同。博物志(外國)亦作狐。兩角,初學記作肉角,皆所見本異也。郭又引淮南子者,覽冥訓云:『青龍進駕,飛黃伏皁。』乘黃又即訾黃。漢書禮樂志云:『訾黃何不徠下?』應劭注云:『訾黃一名乘黃,龍翼而馬身,黃帝乘之而仙。』」

4 珂案:初學記、博物志並作三千歲。


肅慎之國1在白民北,有樹名曰雄2常3,先入伐4帝,于此取之5。

1 珂案:大荒北經云:「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不咸。有肅慎氏之國。」淮南子墬形篇有肅慎民。周書王會篇云:「稷慎大麈。」孔晁注云:「稷慎,肅慎也。」

2 郭璞云:「或作雒。」

3 珂案:經文雄常,淮南子墬形篇作雒棠,云「雒棠、武人在西北陬」,高誘注云:「皆日所入之山名也。」疑非。雒棠當即此經之雄(郭云「或作雒」)常,木名也。

4 珂案:宋本、吳寬抄本、毛扆本、藏經本俱作代。

5 郭璞云:「其俗無衣服,中國有聖帝代立者,則此木生皮可衣也。」珂案:經文先入伐帝,于此取之,王念孫云:「御覽東夷五(卷七八四)作『先人代帝,於此取衣』,木部十(卷九六一)作『聖人代立,於此取衣』。」珂案:據郭注,作「聖人代立,於此取衣」是也。孫星衍校亦作「聖人代立,於此取衣」。如此始與郭注相應。


長股之國1在雄常北,被髮2。一曰長腳3。

1 珂案:大荒西經云:「西北海之外,赤水之東,有長脛之國。」即長股國也。淮南子墬形篇有長股民。

2 郭璞云:「國在赤水東也。長臂人身如中人而臂長二丈,以類推之,則此人腳過三丈矣。黃帝時至。或曰,長腳人常負長臂人入海中捕魚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長臂國已見海外南經。郭云臂長二丈,二當為三,字之訛也。初學記十九卷引郭氏讚云:『雙臂三丈,體如中人;彼曷為者,長臂之人;修腳是負,捕魚海濱。』案修足即長腳。郭注穆天子傳(卷二)云:『長腳人國,又在赤海東。』謂是也。」珂案:郭注長股國「黃帝時至」者,路史後紀五注引尸子云:「四夷之民有貫胸者,深目者,長股者,黃帝之德皆致之。」蓋本此。

3 郭璞云:「或曰有喬國,今伎家喬人,蓋象此身。」吳任臣曰:「喬人,雙木續足之戲,今曰蹻。」


西方蓐收,左耳有蛇,乘兩龍1。

1 郭璞曰:「金神也;人面、虎爪、白毛,執鉞。見外傳。」

   珂案:郭說蓐收,本國語晉語二文。晉語二云:「虢公夢在廟,有神人面、白毛、虎爪,執鉞,立於西阿,公懼而走。神曰:『無走。帝命曰:使晉襲於爾門。』公拜稽首,覺,召史囂占之,對曰:『如君之言,則蓐收也,天之刑神也,天事官成。』公使囚之,且使國人賀夢。……六年,虢乃亡。」此一刑戮之神,至山海經西次三經又為司日入之神。西次三經云:「泑山,神蓐收居之,西望日之所入,其氣員,神紅光之所司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紅光蓋即蓐收也。」近是。此神或以為是少皞之子。呂氏春秋孟秋篇「其神蓐收」高誘注云:「少皞氏裔子曰該,皆(實?)有金德,死託祀為金神。」或以為是少皞之叔。左傳昭公二十九年:「少皞氏有四叔,曰重,曰該,曰修,曰熙,實能金木及水。使重為句芒,該為蓐收,修及熙為玄冥。世不失職,遂濟窮桑。」尚書大傳云:「西方之極,自流沙西至三危之野,帝少皞神蓐收司之。」蓐收,少皞之佐也。楚辭大招云:「魂乎無西,西方流沙,漭洋洋只;豕首縱目,被髮鬤只;長爪踞牙,俟笑狂只。」王逸注:「此蓋蓐收神之狀也。」則在世人心目中,此一刑戮之神,又倍增其獰猛之氣矣。

해외남경(海外南經) 원문

산해경/해외남경 2018. 2. 28. 00:00

山海經1第六2 海外南經3

1 珂案:山海經之「經」,乃「經歷」之「經」,意謂山海之所經,初非有「經典」之義。書君奭:「弗克經歷。」注:「不能經久歷遠。」此「經歷」連文之最早者也。孟子盡心下篇:「經德不回。」注:「經,行也。」猶與「經歷」之義為近。至於由「常」、「法」之「經」引申而為「經典」之「經」乃較晚矣。史記大宛傳稱「禹本紀、山海經所有怪物,余不敢言之」,山海經之名見於載籍者始此。以好奇如司馬遷者,尚以此書與禹本紀(已佚)同列而謂「不敢言之」,其在彼眼光中為過於荒怪之書可知。則山海經乃其固有之名,非後人亦非史公以其重要而特尊之為「經」也。考先秦典籍之稱經者唯墨家書,莊子天下篇:「苦獲、已齒、鄧陵子之徒,俱誦墨經。」是其證。今墨子篇目中有經與經說,墨書之稱經蓋有由矣。然孫詒讓墨子閒詁猶謂此數篇為「戰國之時,墨家別傳之學,不盡墨子之本恉」。管子書前九篇亦稱「經言」,以下各篇,稱「外言」、「內言」、「短語」、「區言」、「雜篇」等,似已具經傳並收之體例,然猶未逕以「經」名。儒家書如詩、書、易、禮、春秋等,雖後世均特尊之為「經」,而在稱引山海經之太史公書中,則尚未著「經」字(見史記太史公自序)。莊子天運篇雖有「孔子謂老聃曰:丘治詩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六經」語,然說者多謂是後人所羼,殆不足憑信。觀乎此,則山海經尤以其中成書較早之五臧(藏)山經(約成于戰國時代)之稱「經」,其非「經典」而只是「經歷」之意,亦可以明矣。求其內證,可得而言者凡四:

   一、古山經於每篇末尾,但云「右西經之山,凡若干山、若千里」,或「東經之山,凡若干山、若干里」,所謂「西經」、「東經」者,決當是「經歷」之義而非「經典」之義,本甚明白。迨經劉秀校錄整理,於每篇之首加「西山經」、「東山經」等標題,後人不明古誼,遂因劉秀之題,妄於「山」下加「志」字,成為「東經之山志,凡若干山、若干里」等等,遂模胡而不甚可解,「經歷」之義始晦而「經典」之義轉著。幸西山經末有「右西經之山,凡七十七山、一萬七千五百一十七里」一條,偶遺落未加「志」字,尚得略窺古書本貌。郝懿行於下注云:「案山下脫志字。」其實原無「志」字,非「脫」也。

   二、「南山經之首曰鵲山」,文選頭陀寺碑文注引此無「經」字,無「經」字是也。「南山經之首」云云,非著書人應有之語而係尊經者之語,文亦杆格難通。若「南山之首」則明白曉暢而立言得體矣。推而論之,已下「南次二經」、「南次三經」等,均當是「南次二山」、「南次三山」等。改「山」為「經」,自當是劉秀校錄此書時所為。亦有改而未盡者,如「中次一十一山經」,於劉秀體例本當作「中次一十一經」,此「山」字即係刪改而未盡者。

   三、山經末有「禹曰:天下名山經,五千三百七十山,六萬四千五十六里,居地也」云云,劉昭注後漢書郡國志引此經則作「名山五千三百五十,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」,「經」為「經歷」之「經」,其義尚顯,迨移上成為「名山經」,「經典」之義遂著而「經歷」之義則晦矣。清郝懿行著山海經箋疏,於「名山經」下特加注云:「經,言禹所經過也」,以其卓識,猶知此「經」之義為「經歷」,恐人誤解為「經典」,故注以闡明之,可知以此為「經歷」而不以為「經典」者蓋鮮矣。

   四、海外南經、海外西經等原來篇首標題,亦均僅作「海外自西南陬至東南陬者」、「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者」……,云「自某所至某所」,猶均是「經歷」之義,迨校錄者題以「海外南經」、「海外西經」等字樣,「經歷」之義始晦而「經典」之義著矣。

2 珂案:山海經共分十八卷:即第一,南山經;第二,西山經;第三,北山經;第四,東山經;第五,中山經;第六,海外南經;第七,海外西經;第八,海外北經;第九,海外東經;第十,海內南經;第十一,海內西經;第十二,海內北經;第十三,海內東經;第十四,大荒東經;第十五,大荒南經;第十六,大荒西經;第十七,大荒北經;第十八,海內經。前五篇稱五臧(藏)山經,又簡稱山經;後十三篇無專名,以其以海外、海內各經為主,當名之為海經(畢沅說)。此篇為海經首篇,於全書之次,則居第六,故標題為「山海經第六」。

3 畢沅云:「此秀(劉秀--珂)所題也,下同。」


地之所載,六合之閒1,四海之內,照之以日月,經之以星辰,紀之以四時,要之以太歲2,神靈所生,其物異形3,或夭或壽,唯聖人能通其道4。

1 郭璞云:「四方上下為六合也。」

2 珂案:已上淮南子墬形篇用此文,唯「四海」作「四極」,「照之」作「昭之」。高誘注「要之以太歲」云:「要,正也,以太歲所在,正天時也。」案太歲有年太歲、月太歲、旬中太歲之別。年太歲亦名歲陰、太陰,亦曰青龍、天一,昔時所稱以紀歲者。此所謂太歲,即年太歲。

3 畢沅云:「列子湯問篇『夏革曰大禹曰六合之閒』云云凡四十七字,正用此文。」又云:「此無者,蓋此文承上卷『禹曰天下名山』云云,劉秀分為二卷耳。」珂案:畢說是也。又湯問篇「其物異形」作「其物其形」,與下文「或夭或壽」對,正是。

4 郭璞云:「言自非窮理盡性者,則不能原極其情狀。」珂案:宋淳熙七年池陽郡齋尤袤刻本(以下簡稱宋本)、明藏經本、清汪紱本、吳任臣本、百子全書本、畢沅校本「情狀」均作「情變」,作「情變」是也。


海外自西南陬1至東南陬者2。

1 郭璞云:「陬猶隅也,音騶。」

2 珂案:山海經海外各經已下文字,意皆是因圖以為文,先有圖畫,後有文字,文字僅乃圖畫之說明。故郭璞注此,屢云「畫似仙人也」(海外南經),「畫亦似仙人也」(海外南經),「畫四面各乘雲車,駕二龍」(海內北經),「亦在畏獸畫中」(大荒北經),等等;陶潛讀山海經詩,亦有「流觀山海圖」之語,知本以圖為主而以文字為輔。故此標題亦從圖畫之順序而曰「海外自西南陬至東南陬者」,或「海內東南陬以西者」(海內南經)。已下各篇均同此。


結匈國1在其2西南,其為人結匈3。

1 畢沅云:「淮南子墬形訓有結胸民,作『胸』,非。」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云:「凡海外三十六國:自西北至西南方,有修股民、天民、肅慎民、白民、沃民、女子民、丈夫民、奇股民、一臂民、三身民;自西南至東南方,結胸民、羽民、讙頭國民、裸國民、三苗民、交股民、不死民、穿胸民、反舌民、豕喙民、鑿齒民、三頭民、修臂民;自東南至東北方,有大人國、君子國、黑齒民、玄股民、毛民、勞民;自東北至西北方,有跂踵民、句嬰民、深目民、無腸民、柔利民、一目民、無繼民。」俱本此經文為說。唯自西北至西南方,多天民,無巫咸國、軒轅國;自西南至東南方,多裸國民、豕喙民、鑿齒民,無厭火國、臷國、周饒國;自東南至東北方,無青丘國、雨師妾國(即海外東經所記雨師妾,郝懿行謂是國名,詳該節注);自東北至西北方,無聶耳國、夸父國(「夸」字海外北經原作「博」,非,詳該節注):是其異。

2 珂案:此「其」字指鄰近結匈國「海外自西南陬至西北陬」(海外西經)之滅蒙鳥;所謂「滅蒙鳥在結匈國北,為鳥青,赤尾」者是也。

3 郭璞云:「臆前胅出,如人結喉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說文(四)云:『胅,骨差也,讀與跌同。』郭注爾雅(釋畜)『犦牛』云:『

領上肉暴胅起。』義與此同。」珂案:結匈,疑即今之所謂雞胸。史記秦本紀稱「秦王為人……摯鳥膺」,或即此也。


南山在其東南。自此山來,蟲為蛇,蛇號為魚1。一曰南山在結匈東南2。

1 郭璞云:「以蟲為蛇,以蛇為魚。」郝懿行云:「今東齊人亦呼蛇為蟲也。埤雅(卷一『』條)云:『恩平郡譜蛇謂之訛。』蓋蛇古字作它,與訛聲相近;訛,聲轉為魚,故蛇復號魚矣。」

2 畢沅云:「凡『一曰』云云者,是劉秀校此經時附著所見他本異文也。舊亂入經文,當由郭注此經時升為大字。」


比翼鳥1在其東,其為鳥青、赤2,兩鳥比翼。一曰在南山東。

1 吳任臣云:「即蠻蠻也。」珂案:蠻蠻,見西次三經:「崇吾之山,有鳥焉,其狀如鳧,而一翼一目,相得乃飛,名曰蠻蠻,見則天下大水。」博物志異鳥亦云:「崇邱山有鳥,一足一翼一目,相得而飛,名曰,見則吉良,乘之壽千歲。」又云:「比翼鳥一赤一青,在參嵎山。」是將一物誤記為二。周書王會篇云:「巴人以比翼鳥。」孔晁注云:「巴人,在南者;比翼鳥,不比不飛,其名曰鶼鶼。」鶼鶼蓋即蠻蠻之音轉也。至於嬛記(元伊士珍撰)所云:「南方有比翼鳥,飛飲止啄,不相分離,雄曰野君,雌曰觀諱,總名長離,言長相離著也。此鳥能通宿命,死而復生,必在一處。」則傳說之演變,愈趨而愈繁矣。大荒西經云:「有比翼鳥。」即此。

2 郭璞云:「似鳧。」珂案:郭注蓋本西次三經蠻蠻「如鳧」為說。


羽民國在其東南,其為人長頭,身生羽1。一曰在比翼鳥東南,其為人長頰2。

1 郭璞云:「能飛不能遠,卵生,畫似仙人也。」珂案:淮南子墜形篇有羽民。楚辭遠遊云:「仍羽人於丹丘兮,留不死之舊鄉。」王逸注云:「因就眾仙於明光也,丹丘,晝夜常明也。九懷曰:『夕宿乎明光,』明光即丹丘也。山海經言有羽人之國,不死之民。或曰:人得道身生毛羽也。」是以羽民即仙人矣,而郭璞注云:「畫似仙人。」又云:「能飛不能遠,卵生。」博物志外國亦云:「羽民國民,有翼,飛不遠,多鸞鳥,民食其卵。去九疑四萬三千里。」觀此,則羽民自是殊方一族類,非仙人也。王逸引山海經「羽人之國」以證丹丘之羽人失之;丹丘之羽人則仙也,有說詳後「不死民」節中。郭璞山海經圖贊云:「鳥喙長頰,羽生則卵;矯翼而翔,能飛不遠;人維屬,何狀之反。」末二句最能得其本真。

2 郭璞云:「啟筮曰:『羽民之狀,鳥喙赤目而白首。』」郝懿行云:「文選鸚鵡賦注引歸藏啟筮曰:『金水之子,其名曰羽蒙,是生百鳥。』即此也,羽民、羽蒙聲相轉。」


有神人二八,連臂,為帝1司夜于此野2。在羽民東。其為人小頰赤肩3。盡十六人4。

1 珂案:帝,天帝。山海經中凡言帝,均指天帝,而天帝非一:除中次七經「姑媱之山,帝女死焉,其名曰女尸」之「帝」指炎帝、中次十二經「洞庭之山,帝之二女居之」之「帝」指堯而外,其餘疑均指黃帝。此處之「帝」,以二八神既在黃帝神鳥畢方(說見後)西,附近又有生赤水上與黃帝神話有密切關係之三珠樹(說見後),亦應是黃帝。

2 郭璞云:「晝隱夜見。」楊慎云:「南中夷方或有之,夜行逢之,土人謂之夜游神,亦不怪也。」珂案:淮南子墜形篇云:「有神二人,連臂為帝候夜,在其西南方。」高誘注云:「連臂大呼夜行。」「人」當是「八」之訛,「大呼」則其異聞也。

3 郭璞云:「當脾上正赤也。」珂案:宋本、吳寬抄本、毛扆校本「脾」作「胛」,明藏經本同,作「胛」是也。胛,肩甲,與經文「赤肩」之「肩」義正相應。郝懿行云當作「膊」,「膊」亦「胛」也。

4 郭璞云:「疑此後人所增益語耳。」畢沅云:「郭說是也。此或秀釋二八神之文。」


畢方鳥1在其東,青水西2,其為鳥人面3一腳。一曰在二八神東。

1 珂案:西次三經云:「章莪之山,有鳥焉,其狀如鶴,一足,赤文、青質而白喙,名曰畢方,其鳴自叫也,見則其邑有訛火。」淮南子氾論篇云:「木生畢方。」高誘注:「畢方,木之精也,狀如鳥,青色赤腳,一足,不食五穀。」文選東京賦薛綜注:「畢方,老父神,如鳥,兩足一翼,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也。」說均與此小異。而韓非子十過篇云:「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,駕象車而六蛟龍,畢方並,蚩尤居前,風伯進掃,雨師灑道,虎狼在前,鬼神在後,騰蛇伏地,鳳皇覆上,大合鬼神,作為清角。」則畢方又是黃帝隨車之神鳥。實則「畢方」當是「熚烞」一詞之音轉。神異經西荒經云:「人嘗以竹著火中,爆烞而出,臊(山●)皆驚憚。」「爆烞」即「熚烞」也。或又作「烞熚」,集韻曰:「竹火聲。」「烞熚」——「熚烞」,蓋無非竹木燃燒時嘈雜作聲也。音轉而為「畢方」,故淮南子云:「木生畢方。」廣雅云:「木神謂之畢方。」駢雅云:「畢方兆火鳥也。」則「畢方」者,生於竹木之火,猶今之所謂「火老鴉」也。神話化遂為神鳥畢方,或「見則其邑有訛火」,或「常銜火在人家作怪災」,又轉而為致火之妖物矣。郭璞圖讚云:「畢方赤文,離精是炳。旱則高翔,鼓翼陽景。集乃災流,火不炎上(「上」原作「正」,據匡謬正俗卷七引改,音「省」——珂)。」最能得其概要。

2 珂案:海內西經云:「青水出西南隅以東,又北又西南過畢方鳥東。」

3 郝懿行云:「西次三經說畢方鳥不言人面。」吳承志云:「畢方人面,人面涉下讙頭國人面有翼鳥喙而衍。」


讙頭國在其南,其為人人面有翼,鳥喙,方捕魚1。一曰在畢方東。或曰讙朱國2。

1 郭璞云:「讙兜,堯臣,有罪,自投南海而死。帝憐之,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。畫亦似仙人也。」珂案:神異經南荒經云:「南方有人,人面鳥喙而有翼,手足扶翼而行,食海中魚,有翼不足以飛,一名鴅兜。書曰:『放鴅兜于崇山。』一名驩兜。為人狠惡,不畏風雨禽獸,犯死乃休耳。」博物志外國亦云:「驩兜國,其民盡似仙人。帝堯司徒驩兜。民常捕海島中人面鳥。□去南國萬六千里。盡似仙人也。」文有訛挩。均當本此為說。

2 珂案:淮南子墜形篇有讙頭國。讙頭國或讙朱國當即是丹朱國。鄒漢勛讀書偶識二云:「驩兜(舜典、孟子)、驩頭、驩朱(山海經)、鴅(尚書大傳)、丹朱(益稷),五者一也,古字通用。」童書業丹朱與驩兜(浙江圖書館館刊四卷五期)亦云:「丹朱、驩兜音近:驩兜古文尚書作鴅,鴅字從鳥,丹聲;或作●,或作咮,從口,朱聲;皆可為丹朱可讀為驩兜之證。」蓋堯子丹朱不肖,堯以天下讓諸舜,三苗之君同情丹朱,而非堯之所為。堯殺三苗之君(見後郭璞注),使「后稷放帝朱於丹水」(海內南經郭璞注引竹書紀年),三苗餘眾,亦遷居於丹水以就丹朱,是為南蠻(「苗」「蠻」一聲之轉,「堯戰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蠻」或又傳為「堯與有苗戰於丹水之浦」,是其證)。丹朱與南蠻旋舉叛旗,堯乃戰之於丹水之浦,人因遂謂「堯殺長子」(莊子盜跖),實則丹朱兵敗懷慚,乃自以為「有罪」,因「自投南海而死」,堯「憐之,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」(見前郭璞注),其後子孫繁衍,遂為此讙頭國或曰讙朱國,實則當是丹朱國。南次二經云:「柜山有鳥焉,其狀如鴟而人手,其音如痺,其名曰鴸,其名自號也,見則其縣多放士。」即是丹朱神話之異聞。吳任臣云:「陶潛讀山海經詩:『鵃鵝見城邑,其國有放士。』或云鵃鵝當為鴅鴸。」為鴅鴸正是也。


厭1火國在其國2南,獸身黑色,生3火出其口中4。一曰在讙朱東。

1 珂案:厭,音饜,義同饜,飽也,足也。

2 珂案:王念孫校衍「國」字,是也。

3 王念孫云:「類聚(藝文類聚)八十引此無『生』字,御覽南蠻六(太平御覽卷七九0)同,又『獸身』上有『其為人』三字。御覽火部二(卷八六九)引無『生』字。」珂案:博物志外國云:「厭光國民,光出口中,形盡似猿猴,黑色。」「厭火」作「厭光」,「火出其口中」作「光出口中」,亦無「生」字,「生」字實衍。

4 郭璞云:「言能吐火,畫似獮猴而黑色也。」珂案:吳任臣云:「本草集解曰:『南方有厭火之民,食火之獸。』注云:『國近黑崑崙,人能食火炭,食火獸名禍斗也。』」則於異人之外又增一異獸矣。明鄺露赤雅云:「禍斗,似犬而食犬糞,噴火作殃,不祥甚矣。」馮夢龍情史卷十九「白螺天女」條略謂:吳堪少孤,得一白螺歸,螺變為美女,助其炊爨。縣宰欲圖其妻,先索蝦蟆毛及鬼臂二物。後乃索蝸牛,妻牽一獸形如犬者以致之。獸食火而糞火,「宰身及一家,皆為灰燼,遂失吳堪及妻」(按實出唐皇甫氏原化記,見舊小說乙集四,「蝸牛」作「蝸斗」)。此「蝸牛」者,即「禍斗」也。


三株樹1在厭火北,生赤水上2,其為樹如柏,葉3皆為珠4。一曰其為樹若彗5。

1 郝懿行云:「初學記二十七卷引此經作『珠』,淮南墜形訓及博物志同。」珂案:作「珠」是也;陶潛讀山海經詩云:「粲粲三珠樹,寄生赤水陰。」字正作「珠」。

2 郝懿行云:「莊子天地篇云:『黃帝遊乎赤水之北,遺其玄珠。』蓋本此為說也。」珂案:莊子天地篇云:「黃帝遊乎赤水之北,登乎崑崙之丘,而南望還歸,遺其玄珠。使知索之而不得,使離朱索之而不得,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,乃使象罔,象罔得之。黃帝曰:『異哉!象罔乃可以得之乎?』」乃一古老神話傳說故事,故淮南子記之,又增攫剟(攫剟原作捷剟,從王念孫說改)。淮南子人閒篇云:「黃帝亡其玄珠,使離朱攫剟索之,而弗能得之也,於是使忽怳而後能得之。」忽怳即象罔也。修務篇亦云:「使未嘗鼓瑟者,雖有離朱之明,攫掇之捷,猶不能屈伸其指。」亦云攫掇(攫剟)。可見黃帝失玄珠故事傳說漢初已有小異,當非如郝氏所說係本三珠樹為說之純粹寓言也。意者此生赤水上之三珠樹,或為黃帝失玄珠神話之別傳,為所失玄珠所生樹乎?

3 王念孫云:「御覽木部三(卷九五四)作實。」珂案:初學記卷二七引仍作葉。

4 珂案:海內西經云:「(昆侖)開明北有珠樹。」即此之類。

5 郭璞云:「如彗星狀。」郝懿行云:「彗,埽竹也,見說文(三);彗星為欃槍,見爾雅(釋天)。」


三苗國1在赤水東,其為人相隨2。一曰三毛國3。

1 郭璞云:「昔堯以天下讓舜,三苗之君非之,帝殺之,有苗之民,叛入南海,為三苗國。」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有三苗民。修務篇云:「竄三苗於三危。」高誘注云:「三苗蓋謂帝鴻氏之裔子渾敦,少昊氏之裔子窮奇,縉雲氏之裔子饕餮三族之苗裔。」「蓋謂」云者,乃臆想之辭,難於憑信。實則三苗即有苗,亦即苗民。大荒北經云:「顓頊生驩頭,驩頭生苗民。」即此苗民。苗民實天帝之裔孫。然關於苗民之神話傳說,一則以附同蚩尤以抗皇帝(黃帝),故皇帝乃「遏絕苗民」,使「無世在下」(書呂刑);一則以聯結丹朱以抗堯,故堯乃「與有苗戰於丹水之浦」(漢學堂叢書輯六韜),使敗入南海而為三苗國:以其頗表現如高爾基所謂之「反抗神的意願」(蘇聯的文學),是以在舊時統治階級文人筆下,頗見詆諆。至於如神異經所描繪:「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,而胳(腋,音各——珂)下有翼,不能飛。為人饕餮,淫逸無理,名曰苗民。」則輕詆尤甚,不足道矣。

2 珂案:當即相隨遠徙南海之象也。

3 畢沅云:「苗、毛音相近。」


臷國1在其東,其為人黃,能操弓射蛇2。一曰臷3國在三毛東。

1 郭璞云:「音秩,亦音替。」郝懿行云:「臷疑當為鐵[去金],見說文(十)。玉篇作[呈戈],云:『[呈戈],國名也,在三苗東。』本此。」

2 郭璞云:「大荒經云:此國自然有五穀衣服。」珂案:郭注「大荒經」乃大荒南經,云:「有臷民之國。帝舜生無淫,無淫降臷處,是謂巫臷民。巫臷民姓,食穀,不績不經,服也;不稼不穡,食也。爰有歌舞之鳥,鸞鳥自歌,鳳鳥自舞。爰有百獸,相群爰處。百穀所聚。」蓋是沃民(海外西經、大荒西經)之流亞也。

3 珂案:此「臷」字當別是一字。經文中凡有「一曰」云者,均校書人就別本所見異文而附著之者,苟國名不異,則僅須書「在╳╳東」或「在╳╳西」而已,無緣復著此同名之國之理。太平御覽卷七九0引此經作「一曰盛國」,作「盛國」是也。蓋臷國之「臷」本作「鐵[去金]」,集韻:「鐵[去金],盛也。」故臷國亦曰「盛國」,亦以其所居之地沃衍豐盛而名國耳。


貫匈國在其東1,其為人匈有竅2。一曰在臷國東。

1 珂案:淮南子墬形篇有穿胸民。高誘注云:「胸前穿孔達背。」藝文類聚卷九十六引括地圖云:「禹誅防風氏。夏后德盛,二龍隆(降)之。禹使范氏(博物志作『范成光』——珂)御之以行,經南方,防風神見禹,怒射之。有迅雷,二龍升去。神懼,以刃自貫其心而死。禹哀之,瘞以不死草,皆生,是名穿胸國。」元周致中纂異域志云:「穿國,在盛海東,有竅,尊者去衣,令卑者以竹木貫抬之。」傳說雖復有增飾,然「盛海」必因「盛國」而來,足證前臷國太平御覽引作「一曰盛國」不誤。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贏(臝)蟲錄亦云:「穿國在盛海東。」

2 郭璞云:「尸子曰:『四夷之民有貫匈者,有深目者,有長肱者,黃帝之德常致之。』異物志曰:『穿匈之國去其衣則無自然者。』蓋似效此貫匈人也。」


交脛國在其東,其為人交脛1。一曰在穿匈東2。

1 郭璞云:「言腳脛曲戾相交,所謂雕題、交趾者也。或作『頸』,其為人交頸而行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廣韻引劉欣期交州記云:『交阯之人,出南定縣,足骨無節,身有毛,臥者更扶始得起。』引此經及郭注,并與今本同。太平御覽七百九十卷引外國圖曰:『交脛民長四尺。』淮南墬形訓有交股民,高誘注云:『交股民腳相交切。』即此也。」

2 郝懿行云:「此作『穿匈』者,『穿』『貫』音義同。」


不死民1在其東,其為人黑色,壽,不死2。一曰在穿匈國東3。

1 珂案:楚辭遠遊:「仍羽人於丹丘兮,留不死之舊鄉。」王逸注舉山海經有羽人之國、不死之民,以為即此,其實非也。遠遊之所謂「羽人」、「不死」,乃人學道登仙之兩階段。初則不死而為地仙,久乃身生毛羽,遐舉而為天仙矣。抱朴子勤求篇云:「是以上士先營長生之事,長生定可任意。若未昇玄去世,可且地仙人間。」神仙傳亦云:「馬鳴生受太陽神丹經三卷歸,入山合藥服之,不樂昇天,但服半劑為地仙。」故不死實昇玄之初階,地仙與天仙乃有微別。天仙云者,御覽六六二引天仙品云:「飛行雲中,神化輕舉,以為天仙,亦云飛仙。」言之最明。而洪興祖注楚辭,於遠遊「仍羽人於丹丘」句下,逕注云:「羽人,飛仙也。」得其旨矣。論衡無形篇云:「圖仙人之形,體生毛,臂變為翼,行於雲。」是仙人生羽翼之說明著于漢世者。證以武梁祠石刻畫象,其伏羲與女媧交尾圖象中所刻飛行雲中之小仙人,確均生有翅翼。殷芸小說云:「漢王瑗遇鬼物,言蔡邕作仙人,飛去飛來,甚快樂也。」(見魯迅輯古小說鉤沉)足徵六朝時人猶道此不衰。是知遠遊之所謂「不死」、「羽人」,實地仙與天仙,非謂殊方之族類也。至此經之所謂羽民國、不死民,則殊方之族類,有其異形與異稟而已,非修鍊之謂也。雖然,固亦為眾所企羨,幾與仙人等觀矣。故郭璞注「羽民國」云:「畫似仙人」。屈原天問「何所不死」,王逸注引括地象云:「有不死之國」,淮南子時則篇復有不死之野,呂氏春秋求人篇有不死之鄉,均以「不死」為說,則殆皆古人心目中之仙鄉樂土矣。

2 王念孫云:「御覽人事二十九(卷三八八)引此『壽不死』作『壽考,不死』,後漢書東夷傳引作『不死』,御覽南蠻六(卷七九0)作『壽考』。」珂案:作「壽考,不死」是也。

3 郭璞云:「有員丘山,上有不死樹,食之乃壽;亦有赤泉,飲之不老。」郝懿行云:「淮南墬形訓有不死民,高誘注云:『不死,不食也。』大戴禮易本命篇云:『食氣者神明而壽,不食者不死而神。』是高注所本。然則不死之民,蓋以不食不飲而得之,郭云食木飲泉,據大荒南經為說也(珂案:大荒南經云:『有不死之國,阿姓,甘木是食』);博物志說員丘赤泉與郭同(珂案:博物志物產云:『員丘山上,有不死樹,食之乃壽;有赤泉,飲之不老』);陶潛讀山海經詩亦同茲說(珂案:陶潛讀山海經詩云:『自古皆有沒,何人得靈長?不死復不老,萬歲如平常。赤泉給我飲,員邱足我糧。方與三辰游,壽考豈渠央』):蓋魏晉閒人祖尚清虛,舊有成語,郭氏述之爾。」


岐舌國在其東1。一曰在不死民東2。

1 郭璞云:「其人舌皆岐,或云支舌也。」珂案:郭注「舌皆岐」,當作「舌皆反」,說詳下郝注中。

2 郝懿行云:「支舌即岐舌也。爾雅釋地云:『枳首蛇』,即岐首蛇;岐一作枝,枝、支古字通也。又支與反字形相近,淮南墬形訓有反舌民,高誘注云:『語不可知而自相曉。』又注呂氏春秋功名篇云:『一說南方有反舌國,舌本在前,末倒向喉,故曰反舌。』是支舌古本作反舌也。藝文類聚十七卷引此經作『反舌國,其人反舌。』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七卷亦引此經同,而云:『一曰交。』案交蓋支字之訛也。二書所引經文作反舌,與古本正合。」珂案:郝說是也,古本經文全文當作「反舌國在其東,其為人反舌。一曰支舌國在不死民東」。


昆侖虛在其東,虛四方1。一曰在岐舌東,為虛四方。

1 郭璞云:「虛,山下基也。」畢沅云:「此東海方丈山也。爾雅(釋地)云:『三成為昆侖丘。』是『昆侖』者,高山皆得名之。此在東南方,當即方丈山也。水經注(河水)云:『東海方丈,亦有昆侖之稱。』又案舊本虛作墟,非。」珂案:昆侖舊本亦作崑崙,蓋從俗書也。


羿1與鑿齒2戰於壽華3之野,羿射殺之4。在昆侖虛東。羿持弓矢,鑿齒持盾5。一曰戈6。

1 珂案:羿,古天神名,即海內經所記「帝俊賜羿彤弓素矰,以扶下國,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」之羿,非夏代有窮后羿。字又作●,說文十二云:「●,帝嚳射官,夏少康滅之。」帝嚳名,即神話之帝俊歷史化而為人王者,因而天神羿遂亦歷史化而為帝嚳射官矣。至於「夏少康滅之」之說,則與有窮后羿事跡混淆,非也。

2 郭璞云:「鑿齒亦人也,齒如鑿,長五六尺,因以名云。」珂案:大荒南經云:「有人曰鑿齒,羿殺之。」淮南子墬形篇有鑿齒民,高誘注:「吐一齒出口下,長三尺也。」郭蓋本此為說。而高誘注本經篇則云:「鑿齒,獸名,齒長三尺,其狀如鑿,下徹頷下,而持戈盾。」則又略異前注。

3 珂案:壽華,淮南子本經篇作疇華,高誘注:「南方澤名。」

4 珂案:淮南子本經篇云:「堯之時,十日並出,焦禾稼,殺草木,而民無所食。猰貐、鑿齒、九嬰、大風、封豨、修蛇、皆為民害。堯乃使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,殺九嬰於凶水之上,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,斷修蛇於洞庭,禽封豨於桑林,萬民皆喜,置堯以為天子,於是天下廣狹險易,皆有道里。」此其鋤害之一事也。

5 王念孫云:「御覽兵八十八(卷三五七)作持戟盾。」

6 郭璞云:「未詳。」何焯云:「以文義求之,乃『一曰持戈』耳。」珂案:「戈」上正當有「持」字。


三首國在其東,其為人一身三首1。

1 珂案:經文「一身三首」下,其他各本尚有「一曰在鑿齒東」數字,郝懿行箋疏本脫去之,應據補。海內西經云:「服常樹,其上有三頭人,伺琅玕樹。」即此之類。淮南子墬形篇有三頭民。郭璞圖讚云:「雖云一氣,呼吸異道;觀則俱見,食則皆飽;物形自周,造化非巧。」是善能摹狀形容者。


周饒國在其東,其為人短小,冠帶1。一曰焦僥國在三首東2。

1 郭璞云:「其人長三尺,穴居,能為機巧,有五穀也。」珂案:吳任臣本郭注穀下有食字。

2 郭璞云:「外傳云:『焦僥民長三尺,短之至也。』詩含神霧曰:『從中州以東西四十萬里,得焦僥國人,長尺五寸也。』」珂案:郭注引詩含神霧「從中州以東西」,藏經本無西字,列子湯問篇夏革所說與郭引詩含神霧同,亦無西字,蓋衍文。「周饒」、「焦僥」,並「侏儒」之聲轉。侏儒,短小人;周饒國、焦僥國,即所謂小人國也。山海經大荒南經云:「有小人名曰焦僥之國,幾姓,嘉穀是食。」又云:「有小人,名曰菌人。」大荒東經亦云:「有小人國,名靖人。」疑「菌人」、「靖人」亦均「侏儒」之音轉。郭璞圖讚云:「僬僥極麼,諍人又小,四體取足,眉目才了。」可謂善於形容。國語魯語云:「焦僥氏長三尺,短之至也。」焦僥之見於史籍者始此,即郭注引「外傳」者。而史記大宛列傳正義引括地志云:「小人國在大秦南,人纔三尺,其耕稼之時,懼鶴所食,大秦衛助之,即焦僥國,其人穴居也。」法苑珠林卷八引外國圖云:「焦僥國人長尺六寸,迎風則偃,背風則伏,眉目具足,但野宿。一曰,焦僥長三尺,其國草木夏死而冬生,去九疑三萬里。」說均略同郭注,而內容復有增飾。蓋人體大小,自古恆為士庶興會所寄,擴而張之,想象生焉。故莊周寓言,乃有蠻觸蝸角之爭;六朝野乘,亦極詼詭滑稽之寫。神異經西荒經云:「西海之外有鵠國焉,男女皆長七寸,為人自然有禮,好經綸拜跪,其人皆壽三百歲。其行如飛,日行千里,百物不敢犯之,惟畏海鵠,遇輒吞之,亦壽三百歲。此人在鵠腹中不死,而鵠一舉千里。」有注云:「華曰:陳章與齊桓公論小兒也。」華者,張華;此注或亦出於依託。然檢御覽卷三百七十八,亦竟引有博物志逸文一則,云:「齊桓公獵,得一鳴鵠,宰之,嗉中得一人,長三寸三分,著白圭之袍,帶劍持車(按淵鑑類函人部十五引作「刀」,作「刀」是也),罵詈瞋目。後又得一折齒,方圓三尺。問群臣曰:『天下有此及小兒否?』陳章答曰:『昔秦胡充(淵鑑類函引作「克」)一舉渡海,與齊魯交戰,折傷版齒;昔李子敖于鳴鵠嗉中遊,長三寸三分。』」則當時傳說固亦相互煦濡矣。神異經西北荒經復云:「西北荒中有小人,長一分,其君朱衣玄冠,乘輅車馬,引為威儀。居人遇其乘車,抓而食之,其味辛,終年不為物所咋,并識萬物名字。又殺腹中三蟲,三蟲死,便可食仙藥也(按太平廣記四二八引博物志逸文亦有之,文亦悉同)。」則此小人者,並可以為藥物而服食矣。抱朴子仙藥篇云:「行山中見小人乘車馬,長七八寸,捉取服之,即仙矣。」亦斯之類也。或使之由動而植。述異記上云:「大食王國,在西海中。有一方石,石上多樹榦,赤葉青枝。上總生小兒,長六七寸,見人皆笑,動其手足,頭著樹枝。使摘一枝,小兒便死。」此即西遊記五莊觀人參果(第二十四、二十五回)之所本,亦仙藥也。至於漢武故事云:「東郡送短人,長七寸,名曰巨靈。」洞冥記云:「勒畢國人長三寸,有翼,善戲笑言語。」吳任臣廣注云:「廣延國人長二尺。張仲師長尺二寸。」如斯之類,要難悉舉矣。


長臂國在其東,捕魚水中,兩手各操一魚1。一曰在焦僥東,捕魚海中2。

1 郭璞云:「舊說云:其人手下垂至地。魏黃初中,玄菟太守王頎討高句麗王宮,窮追之,過沃沮國,其東界臨大海,近日之所出,問其耆老,海東復有人否?云:嘗在海中得一布褐(宋本、藏經本作褶——珂),身如中人,衣兩袖長三丈,即此長臂人衣也。」珂案:郭注此說,本三國志魏志東夷傳,博物志同,惟三丈作二丈也。淮南子墬形篇有修臂民,高誘注云:「一國民皆長臂,臂長於身,南方之國也。」是郭注「下垂至地」所本。穆天子傳卷二云:「天子乃封長肱于黑水之西河。」郭注云:「即長臂人也,見山海經。」是傳說中西方亦有此異形人也。圖讚云:「雙肱三尺,體如中人;彼曷為者?長臂之民;修腳是負,捕魚海濱。」又有想象中之奇景呈於目前矣。然三尺當作三丈,始副「長臂」之「長」,字蓋訛也。大荒南經云:「有人名曰張宏,在海上捕魚。海中有張宏之國,食魚,使四鳥。」即此,說詳該節注。

2 畢沅云:「云兩手各操一魚,云捕魚海中,皆其圖象也。」


狄山1,帝堯葬于陽2,帝嚳葬于陰3。爰有熊、羆、文虎4、蜼5、豹、離朱6、視肉7。吁咽8、文王皆葬其所9。一曰湯山。一曰爰有熊、羆、文虎、蜼、豹、離朱、[丘鳥]久10、視肉、虖交11。其12范林方三百里13。

1 畢沅云:「墨子(節葬篇下)云:『堯北教八狄,道死,葬蛩山之陰。』則此云狄山者,狄中之山也。」

2 郭璞云:「呂氏春秋(安死篇)曰:『堯葬穀林。』今陽城縣西,東阿縣城次鄉中,赭陽縣湘亭南,皆有堯冢。」珂案:郭注「陽城」當作「城陽」,城陽,舊縣名,本作成陽,故城在今山東省濮縣東南。呂氏春秋安死篇高誘注云:「傳曰:堯葬成陽,此云穀林,成陽山下有穀林也。」

3 郭璞云:「嚳,堯父,號高辛,今冢在頓丘縣城南臺陰野中也。音酷。」珂案:大戴禮帝繫篇云:「黃帝產玄囂,玄囂產蟜極,蟜極產高辛,是為帝嚳;帝嚳產放勳,是為帝堯也。」皇覽冢墓記云:「帝嚳冢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臺陰野中。」即郭注所本。

4 郭璞云:「彫虎也。尸子曰:『中黃伯:「余左執太行之獶而右搏彫虎也。』」珂案:郭注引尸子「中黃伯」下脫「曰」字,文選思玄賦舊注引有,御覽卷八九一同。

5 郭璞云:「蜼,獮猴類。」

6 郭璞云:「木名也,見莊子。今圖作赤鳥。」郝懿行云:「郭云木名者,蓋據(文選)子虛賦『檗離朱楊』為說也,然郭於彼注既以朱楊為赤莖柳,則此注非也。又云見莊子者,天地篇有其文,然彼以離朱為人名,則此亦非矣。又云今圖作赤鳥者,赤鳥疑南方神鳥焦明之屬也。然大荒南經離朱又作離俞。」珂案:離朱在熊、羆、文虎、蜼、豹之間,自應是動物名,郭云木名,誤也。此動物維何?竊以為即日中踆烏(三足烏)。文選張衡思玄賦:「前長離使拂羽兮。」注:「長離,朱鳥也。」書堯典:「日中星鳥,以殷仲春。」傳:「鳥,南方朱鳥七宿。」離為火,為日,故神話中此原屬於日後又象徵化為南方星宿之朱鳥,或又稱為離朱。山海經所記古帝王墓所所有奇禽異物中,多有所謂離朱者。郭注云今圖作赤鳥者,蓋是離朱之古圖象也。是乃日中神禽即所謂踆烏、陽烏或金烏者。而世傳古之明目人,又或冒以離朱之名,喻其如日之明麗中天、無所不察也。日烏足三,足訛為頭,故又或傳有三頭離珠(朱),於服常樹上,遞臥遞起,以伺琅玕也(見海內西經「服常樹」節注)。神話演變錯綜無定,大都如此。

7 郭璞云:「聚肉,形如牛肝,有兩目也;食之無盡,尋復更生如故。」郝懿行云:「北堂書鈔一百四十五卷引此注作『食之盡』,今本『無』字衍也。初學記(卷二十六)引神異經云:『西北荒有遺酒追復脯焉,其味如,食一片復一片。』疑即此也。博物志(異獸)云:『越巂國有牛,稍割取肉,牛不死,經日肉生如故。』又神異經云:『南方有獸,名無損之獸。人割取其肉不病,肉復自復。』已上所說二物,義與郭近而形狀則異。」珂案:古小說鉤沈輯玄中記云:「大月氏及西胡,有牛名曰日反,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,明日其肉已復,創即愈也。漢人入此國,見牛不知,以為珍異。」蜀典卷九「稍割牛」條引涼州異物志云:「月支有羊,尾重十斤,割之供食,尋生如故。」均郭說視肉類也。圖讚云:「聚肉有眼,而無腸胃;與彼馬勃,頗相髣;奇在不盡,食人薄味。」

8 郭璞云:「所未詳也。」珂案:吁咽與文王並列,疑當是人名。蓋吁咽如屬之視肉、離朱以上種種奇禽異物中,則下文「皆葬其所」之「皆」字無著落,因疑是人名。此人維何?大荒南經云:「帝堯、帝嚳、帝舜葬於岳山。」郭璞注:「即狄山也。」則所謂「吁咽」者,或當是舜之析音,吁咽(因)相切,其音近舜,當即岳山所葬之帝舜也。

9 郭璞云:「今文王墓在長安鄗聚社中。按帝王冢墓皆有定處,而山海經往往復見之者,蓋以聖人久於其位,仁化廣及,恩洽鳥獸,至於殂亡,四海若喪考妣,無思不哀。故絕域殊俗之人,聞天子崩,各自立坐而祭醊哭泣,起土為冢,是以所在有焉。亦猶漢氏諸遠郡國皆有天子廟,此其遺象也。」

10郭璞云:「[丘鳥]久,鴝鶹之屬。」郝懿行云:「[丘鳥]當為鴟。說文(四)云:『[丘鳥]舊,舊留也;舊或作鵂。』是經文[丘鳥]久即鴟舊,注文雊鶹即鵂鶹也,皆聲近假借字。」

11郭璞云:「所未詳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即吁咽也,吁、虖聲相近。」珂案:咽、交則聲相遠,仍所未詳也。

12王念孫云:「其蓋有字之訛。海內西經(珂案:當為海內北經)云:『崑崙西南所,有氾林方三百里。』」

13郭璞云:「言林木氾濫布衍也。」郝懿行云:「范林,海內南經作氾林,范、氾通。」珂案:海內北經亦作「氾林」。


南方祝融,獸身人面,乘兩龍1。

1 郭璞云:「火神也。」珂案:呂氏春秋孟夏篇云:「其帝炎帝,其神祝融。」淮南子時則篇云:「南方之極,自北戶孫之外,貫顓頊之國,南至委火炎風之野,赤帝(炎帝)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。」則祝融者,南方天帝炎帝之佐也。山海經海內經云:「炎帝之妻,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,炎居生節並,節並生戲器,戲器生祝融。」是祝融乃炎帝之裔。然大荒西經乃云:「顓頊生老童,老童生祝融。」而顓頊者,黃帝之曾孫(海內經),是祝融又黃帝之裔,說復不同。唯黃炎古傳本屬同族(繹史卷五引新書:「炎帝者,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」),故傳為炎帝苗裔之祝融,復可歸於黃帝。關於祝融之神話,見於海內經者,有「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,不待帝命,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。」見於墨子非攻下者,有「(成湯伐夏)天命融(祝融)隆(降)火于夏之城閒,西北之隅。」見於尚書大傳及太公金匱等書者,有祝融等七神雪天遠來,助周滅殷事;見於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者,有共工與祝融戰,不勝而怒觸不周山事,等等。祝融在古神話傳說中,位亦顯矣。

중산경(中山經) 원문

산해경/중산경 2018. 2. 28. 00:00

中山經薄山之首,曰甘棗之山。共1水出焉,而西流注于河。其上多杻木,其下有草焉,葵本而杏葉2,黃華而莢實,名曰籜3,可以已瞢4。有獸焉,其狀如𤠢鼠5而文題,其名曰㔮6,食之已癭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恭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楛葉。」

3 왕불(汪紱)云:「籜音托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盲。」설명(珂案):설문해자(說文)四云:「瞢,目不明也。」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𤠢鼠,所모름(未詳),音虺,字亦或作虺。」

6 왕불(汪紱)云:「音耐;或作熊。」


又東二十里,曰歷兒之山1,其上多橿,多櫔木2,是木3也,方莖而員葉,黃華而毛,其實如揀,服之不忘4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수경(水經)注云:『河東郡南有歷山,舜所耕處也。』사기(史記)正義引括地志云:『蒲山亦名歷山。』即此也;蓋與薄山連麓而異名。」설명(珂案):舜所耕歷山,蓋傳說中地名,所在多有,非可實指,此藉使能證成,亦不過傳說中之一耳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厲。」

3 설명(珂案):是木,指櫔木。

4 설명(珂案):經文揀,왕불(汪紱)本、필원(畢沅)校本均作楝,왕념손(王念孫)、孫星衍、학의행(郝懿行)亦均校作楝,作楝是也。왕불(汪紱)云:「楝音煉。楝木似槐子,如指頭,色白而粘,可搗以浣衣,服之益腎。此服之不忘,謂令人健記,蓋亦楝類也。或作簡,非。」


又東十五里,曰渠豬之山,其上多竹。渠豬之水出焉,而南流注于河。其中是多豪魚,狀如鮪1,赤喙尾赤羽,可以已白癬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鮪似鱣也。」설명(珂案):鮪音委。

2 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七四二引此經,尾上有赤字,可以上有食之二字;同書卷九三九引此經,赤喙上有而字。


又東三十五里,曰蔥聾之山,其中多大谷,是多白堊,黑、青、黃堊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有雜色堊也。」


又東十五里,曰涹山1,其上多赤銅,其陰多鐵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倭。」


又東七十里,曰脫扈之山。有草焉,其狀如葵葉而赤華,莢實,實如棕莢,名曰植楮,可以已癙1,食之不眯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癙,病也;회남자(淮南子)曰:『貍頭已癙』也。」설명(珂案):郭引회남자(淮南子)說山篇文,「已癙」今作「愈鼠」。

2 설명(珂案):謂不厭夢也,已見上文동차사경(西次四經)「英鞮之山」注2。


又東二十里,曰金星之山,多天嬰,其狀如龍骨1,可以已痤2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본초(本草)別錄云:『龍骨生晉地川谷、及太(大?)山巖水岸土穴中死龍處。』」

2 설명(珂案):설문해자(說文)七云:「痤,小腫也。」왕불(汪紱)以「皮上磈磊病」釋之,良是。


又東七十里,曰泰威之山,其中有谷曰梟谷1,其中多鐵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無谷字。」


又東十五里,曰橿谷之山1,其中多赤銅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檀谷之山。」


又東百二十里,曰吳林之山,其中多葌草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亦菅字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葌,香艸,出吳林山。』本此經為說也。眾經音義引聲類云:『葌,蘭也。』又引字書云:『葌與蕑同,蕑即蘭也。』是葌乃香艸,곽박(郭)注以葌為菅字,菅乃茅屬,恐非也。」


又北三十里,曰牛首之山。有草焉,名曰鬼草1,其葉如葵而赤莖,其秀如禾,服之不憂。勞水出焉,而西流注于潏水2。是多飛魚,其狀如鮒魚3,食之已痔衕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鬼草,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四六八引作鬼目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如譎詐之譎。」

3 설명(珂案):經文鮒魚,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四四引無魚字。


又北四十里,曰霍山,其木多榖。有獸焉,其狀如貍,而白尾有鬣,名曰朏朏1,養之可以已憂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朏音菲。」


又北五十二里,曰合谷之山1,是多薝棘2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옥편(玉篇)作金谷多薝棘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모름(未詳);音瞻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본초(本草)云:『天冬一名顛棘。』即이아(爾雅)『髦,顛棘』也。薝,옥편(玉篇)云:『丁敢切。』疑薝、顛古字或通。」


又北三十五里,曰陰山1,多礪石2、文石。少水出焉,其中多彫棠,其葉如榆葉而方,其實如赤菽3,食之已聾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한 편으로 일러 말하기를(一曰)險山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礪石,石中磨者。」설명(珂案):磨,字本作,石磑也,今俗呼磨子;言可以為石磑者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菽,豆。」


又東北四百里,曰鼓鐙之山,多赤銅。有草焉,名曰榮草,其葉如柳,其本如雞卵,食之已風。


凡薄山之首,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鐙之山,凡十五山,六千六百七十里。歷兒,冢也,其祠禮:毛,太牢之具;縣以吉玉1。其餘十三山者,毛用一羊,縣嬰用桑封,瘞而不糈。桑封者,桑主也2,方其下而銳其上,而中穿之加金3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縣,祭山之名也;見이아(爾雅)。」설명(珂案):例以下文縣嬰,疑此處縣下脫嬰字。

2 설명(珂案):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謂經文桑封係藻珪之誤,桑主即藻玉,嬰係以玉獻神之專稱;其說近是,可供參考。

3 설명(珂案):經文桑封者桑主也已下十九字,필원(畢沅)謂疑是周秦人釋語、舊本亂入經文者,或當是也。桑封若從江說係藻珪之誤,則此釋乃耑在說明藻珪即藻玉之形狀,而곽박(郭璞)注乃云:「言作神主而祭,以金銀飾之也。公羊傳曰:『虞主用桑。』主或作玉。」未免望文生義,漫為立說矣。


中次二經濟山之首,曰煇諸之山,其上多桑,其獸多閭麋,其鳥多鶡1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옥편(玉篇)云:『鶡,何葛切;鳥似雉而大,青色,有毛角,鬥死而止。』」


又西南二百里,曰發視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砥礪。即魚之水出焉,而西流注于伊水。


又西三百里,曰豪山,其上多金玉而無草木。


又西三百里,曰鮮山,多金玉,無草木。鮮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伊水。其中多鳴蛇,其狀如蛇而四翼,其音如磬,見則其邑大旱。


又西三百里,曰陽山,多石,無草木。陽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伊水。其中多化蛇,其狀如人面而豺身,鳥翼而蛇行,其音如叱呼,見則其邑大水。


又西二百里,曰昆吾之山,其上多赤銅1。有獸焉,其狀如彘而有角,其音如號2,名曰蠪蚳3,食之不眯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此山出名銅,色赤如火,以之作刃,切玉如割泥也;周穆王時西戎獻之,시자(尸子)所謂昆吾之劍也。」설명(珂案):昆吾亦人名,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十「有國曰顓頊」節注3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如人號哭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上已有此獸,疑同名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蚳疑當為蛭;已見동차이경(東次二經)鳧麗之山。」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、하작(何焯)校並同郝注。


又西百二十里,曰葌1山,葌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伊水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青雄黃。有木焉,其狀如棠而赤葉,名曰芒草2,可以毒魚。

1 설명(珂案):葌音姦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忘。」


又西一百五十里,曰獨蘇之山,無草木而多水。


又西二百里,曰蔓渠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竹箭。伊水出焉,而東流注于洛。有獸焉,其名曰馬腹,其狀如人面虎身,其音如嬰兒,是食人1。

1 설명(珂案):수경(水經)注沔水云:「沔水中有物,如三四歲小兒,鱗甲如鯪鯉,頭似虎,掌爪常沒水中,出頭。小兒不知,欲取弄戲,便殺人;名為水虎者也。」其形性均近此馬腹。又經文人面,필원(畢沅)校本作人而,於義為長。


凡濟山之首,自煇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,凡九山,一千六百七十里。其神皆人面而鳥身。祠用毛1,用一吉玉,投而不糈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擇用毛色。」설명(珂案):言以毛物祠神也。


中次三經萯山1之首,曰敖2岸之山,其陽多㻬琈之玉,其陰多赭、黃金。神熏池居之。是常出美玉3。北望河林,其狀如蒨如舉4。有獸焉,其狀如白鹿而四角,名曰夫諸,見則其邑大水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萯音倍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獻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石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說者云,蒨、舉皆木名也,모름(未詳);蒨音倩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蒨,草也;舉,木也。舉即櫸柳。본초(本草)陶注詳之。」


又東十里,曰青要之山,實惟帝之密都1。是多駕鳥2。南望墠渚3,禹父之所化4,是多僕纍、蒲盧5。䰠武羅司之6,其狀人面而豹文,小要而白齒7,而穿耳以鐻8,其鳴如鳴玉。是山也,宜女子9。畛10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。其中有鳥焉,名曰鴢11,其狀如鳧,青身而朱12目赤尾,食之宜子。有草焉,其狀如葌13,而方莖黃華赤實,其本如本14,名曰荀草15,服之美人色16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天帝曲密之邑。」설명(珂案):例以서차삼경(西次三經)「昆侖之丘,實惟帝之下都」語,此天帝蓋即黃帝也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모름(未詳)也。或曰駕宜為鴐,鴐鵝也;音加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水中小洲名渚。墠音填。」

4 왕불(汪紱)云:「左傳言鯀化黃熊,入於羽淵,而又云在此,世之隨處而附會以為古蹟,類似此也。」설명(珂案):蓋亦傳聞不同而異辭,正所以為神話也。

5 설명(珂案):곽박(郭璞)云:「僕纍,蝸牛也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蒲盧為蜃蛤之屬。僕纍、蒲盧,同類之物,並生於水澤下溼之地。」則僕纍、蒲盧,蓋亦同聲之轉耳。

6 곽박(郭璞)云:「武羅,神名;䰠即神字。」설명(珂案):郭此注或據설문해자(說文)九「䰠,神也」為說,而段玉裁云:「當作神鬼也,神鬼者,鬼之神者也。」自以段說為長。옥편(玉篇)云:「䰠,山神也。」說亦較單以神釋䰠貼切。

7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首。」설명(珂案):齒或作首者,首、齒形近易訛;然揆經文之意,仍以作齒為是。又經文小要,송본(宋本)作小,오관(吳寬)초본(抄本)、항인(項絪)本、황비열(黃丕烈)、주숙도(周叔弢)校本均作小腰;要即、腰字之古寫。

8 곽박(郭璞)云:「鐻,金銀器之名,모름(未詳)也;音渠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설문해자(說文)新附字引此經,云:『鐻,環屬也。』」

9 오임신(吳任臣)云:「회남자(淮南子)『青要玉女、降霜神也』,本此傅會之。」설명(珂案):今本회남자(淮南子)天文篇作「青女乃出、以降霜雪」,無「青要玉女」語,或吳氏別有所本,當在闕疑。

10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軫。」

11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如窈窕之窈。」

12곽박(郭璞)云:「朱,淺赤也。」

13설명(珂案):葌,蘭也;已見上文吳林山。

14곽박(郭璞)云:「根似本,亦香草。」

15곽박(郭璞)云:「或曰苞草。」

16설명(珂案):綜上經文所敘,䰠武羅者,蓋楚辭九歌山鬼所寫山鬼式的女神也。「小要(腰)白齒」,所以「窈窕」、「宜笑」;「赤豹文貍」,或即「人面豹文」之演化;「荀草服之美人色」,山鬼所采「三秀」,說者亦謂是使人駐顏不老的芝草之屬;而山鬼所思之「靈修」,亦此䰠武羅所司密都之「帝」,均高級天神也。


又東十里曰騩1山,其上有美棗,其陰有㻬琈之玉。正回之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。其中多飛魚,其狀如豚而赤文,服之不畏雷,可以禦兵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巍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예문유취(藝文類聚)卷二引山海經云:「飛魚如豚,赤文無羽;食之辟兵,不畏雷也。」初學記卷一引곽박(郭璞)圖讚略同,惟無羽作無鱗,雷也作雷音,義較長;疑此即讚也。「食之辟兵」可以為經文「服之禦兵」作詮解。又上文牛首山勞水已有飛魚,與此同名,非一物也。


又東四十里,曰宜蘇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蔓居之木1。滽滽之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,是多黃貝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모름(未詳)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광아(廣雅)云:『牡荊,曼荊也。』曼,본초(本草)作蔓,此經蔓居,疑蔓荊聲之轉;蔓荊列본초(本草)木部,故此亦云蔓居之木也。」


又東二十里,曰和山,其上無草木而多瑤碧,實惟河之九都1。是山也五曲2,九水出焉,合而北流注于河,其中多蒼玉。吉神泰逢司之3,其狀如人而虎尾4,是好居于萯山之陽,出入有光。泰逢神動天地氣也5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九水所潛,故曰九都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曲回五重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吉猶善也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雀尾。」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其有靈爽能興雲雨也。夏后孔甲田於萯山之下,天大風晦冥,孔甲迷惑,入於民室;見여씨춘추(呂氏春秋)也。」설명(珂案):見여씨춘추(呂氏春秋)音初篇。


凡萯山之首,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,凡五山,四百四十里。其祠泰逢、熏池、武羅皆一牡羊副1,嬰用吉玉。其二神用一雄雞瘞之,糈用稌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同,音劈;周禮:『以辜祭百物。』言分磔牲體以祭也。」


中次四經釐山之首,曰鹿蹄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金。甘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洛,其中多泠石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泠石,未聞也;泠或作涂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「泠當為;서차사경(西次四經)『號山多石』是也。郭云『泠或作涂』,涂亦借作泥塗字,又訓泥,二字義同,故得通用。又涂或淦字之訛也,설문해자(說文)、淦同。」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亦校改泠作、涂作淦。오관(吳寬)초본(抄本)作冷石,非。


西五十里,曰扶豬之山,其上多礝石1。有獸焉,其狀如貉2而人目,其名曰䴦3。虢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洛,其中多瓀石4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礝當為。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,石次玉者。』옥편(玉篇)同,云亦作瓀,引此經作瓀石,或所見本異也。張揖注상림부(上林賦)云:『石白者如冰,半有赤色。』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貉或作𧴘,古字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銀;或作麋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亦出水中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瓀亦當為。」


又西一百二十里,曰釐山,其陽多玉,其陰多蒐1。有獸焉,其狀如牛,蒼身,其音如嬰兒,是食人,其名曰犀渠2。滽滽之水出焉,而南流注于伊水。有獸焉,名曰𤢺3,其狀如獳犬而有鱗4,其毛如彘鬣5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搜;茅蒐,今之蒨草也。」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犀渠蓋犀牛之屬也。吳語云:『奉文犀之渠。』吳都賦云:『戶有犀渠。』疑古用此獸皮蒙楯,故因名楯為犀渠矣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蒼頡之頡。」

4 설명(珂案):문선(文選)江賦이선(李善)注引此經𤢺作獺,獳犬作,無有鱗字。

5 왕불(汪紱)云:「毛出鱗間如彘鬣也。」


又西二百里,曰箕尾之山,多穀1,多涂石2,其上多㻬琈之玉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穀,송본(宋本)、왕불(汪紱)本、오임신(吳任臣)本並作榖,作榖是也。

2 설명(珂案):上文鹿蹄之山多泠石,곽박(郭璞)注:「泠或作涂。」即此。


又西二百五十里,曰柄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銅。滔雕之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洛。其中多羬羊。有木焉,其狀如樗,其葉如桐而莢實,其名曰茇,可以毒魚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茇一作艾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이아(爾雅)云:『杬,魚毒。』설문해자(說文)杬從艸作芫,疑作艾者,因字形近芫而訛。」


又西二百里,曰白邊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青雄黃。


又西二百里,曰熊耳之山,其上多漆,其下多棕。浮濠之水出焉,而西流注于洛,其中多水玉1,多人魚。有草焉,其狀如蘇而赤華,名曰葶薴2,可以毒魚。

1 설명(珂案):後漢書군국지(郡國志)유소(劉昭)注引此經而西下有北字,水玉作美玉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亭甯、耵聹二音。」


又西三百里,曰牡山1,其上多文石,其下多竹箭竹䉋,其獸多㸲牛、羬羊,鳥多赤鷩2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이아(爾雅)疏引此經作牝山,장경(藏經)本作壯山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閉;即鷩雉也。」


又西三百五十里,曰讙舉之山。雒水出焉,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,其中多馬腸之物1。此二山者,洛閒也2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上文蔓渠山馬腹,一本作馬腸,蓋此是也。대황서경(大荒西經)女媧之腸或作女媧之腹,亦其例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謂讙舉、玄扈二山夾洛水閒也。수경(水經)注洛水云:「玄扈之水,出于玄扈之山。」蓋山水兼受其目矣。


凡釐山之首,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,凡九山,千六百七十里。其神狀皆人面獸身。其祠之,毛用一白雞,祈而不糈1,以采衣之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直祈禱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祈當為𧗓。」설명(珂案):설문해자(說文)五云:「𧗓,以血有所刉涂祭也;從血,幾聲,渠稀切。」則以作𧗓為是,𧗓為祭禮之一,非「直祈禱」之謂也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以采飾雞。」


中次五經薄山之首,曰苟床之山1,無草木,多怪石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苟林山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下文正作苟林山,문선(文選)江賦注引此經亦作苟林山。」


東三百里,曰首山,其陰多榖柞,其草多𦬸芫1,其陽多㻬琈之玉,木多槐。其陰有谷,曰机谷,多䲦2鳥,其狀如梟而三目,有耳,其音如錄3,食之已墊4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𦬸,山薊也,有蒼朮、白朮二種;芫,芫華也;皆入藥用。」

2 왕불(汪紱)云:「䲦音地。」

3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蓋鹿字假音;옥편(玉篇)作音如豕。」

4 왕불(汪紱)云:「墊,下溼病。」


又東三百里,曰縣斸1之山,無草木,多文石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斸音斲,又音祝。」


又東三百里,曰蔥聾之山1,無草木,多𢈦石2。

1 설명(珂案):上文已有此山,疑是其連麓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모름(未詳)。」필원(畢沅):「𢈦當為玤;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石之次玉者。』」


東北五百里,曰條谷之山,其木多槐桐,其草多芍藥、冬1。

1 설명(珂案):當為虋,音門,俗亦作門;門冬有二種:一麥門冬,一天門冬,均入藥用。


又北十里,曰超山,其陰多蒼玉,其陽有井,冬有水而夏竭1。

1 설명(珂案):중차십일경(中次一十一)經云:「視山有井,夏有水,冬竭。」與此適反。


又東五百里,曰成侯之山,其上多木1,其草多芃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似樗樹,材中車轅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설문해자(說文)云,杶,或作,即今椿字也。」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芃,설문해자(說文)訓草盛,非草名也。疑芃當為芁字之訛;芁音交,即藥草秦芁也,見본초(本草)。」설명(珂案):郝說是也,왕념손(王念孫)校同郝注。


又東五百里,曰朝歌之山,谷多美堊。


又東五百里,曰槐山1,谷多金錫。

1 설명(珂案):필원(畢沅)本槐山作𥡂山,云𥡂當為稷,稷山在今山西省稷山縣,后稷播時百穀於此,遂以名山。關於后稷,參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十一「西周國」節注2、5。


又東十里,曰歷山1,其木多槐,其陽多玉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即上文歷兒山;수경(水經)注云:河東郡南有歷山,舜所耕處也。」


又東十里,曰尸山,多蒼玉,其獸多1。尸水出焉,南流注于洛水,其中多美玉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似鹿而小,黑色。」필원(畢沅)云:「郭說非也。이아(爾雅):『麠,大鹿。』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牛尾一角,或從京。』則此是大鹿。凡云京皆大也,郭義失之。」


又東十里,曰良餘之山,其上多榖柞,無石。餘水出于其陰,而北流注于河;乳水出于其陽,而東南流注于洛。


又東南十里,曰蠱尾1之山,多礪石、赤銅。龍餘之水出焉,而東南流注于洛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수경(水經)注作蟲尾。」


又東北二十里,曰升山,其木多榖柞棘,其草多藷藇蕙1,多寇脫2。黃酸之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,其中多璇玉3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蕙,香草也。」설명(珂案):蕙已見上文서산경(西山經)浮山及嶓冢山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寇脫草生南方,高丈許,似荷葉而莖中有瓤,正白,零桂人植而日灌之以為樹也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石次玉者也;璇音旋。」


又東十二里,曰陽虛之山,多金,臨于玄扈之水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河圖曰:『蒼頡為帝,南巡狩,登陽虛之山,臨于玄扈洛汭,靈龜負書,丹甲青文以授之。』出此水中也。」


凡薄山之首,自苟林之山至于陽虛之山,凡十六山,二千九百八十二里。升山冢也,其祠禮:太牢,嬰用吉玉。首山䰠也,其祠用稌、黑犧、太牢之具、糱釀1;干2,置鼓3;嬰用一璧。尸水,合天也4,肥牲祠之,用一黑犬于上,用一雌雞于下,刉一牝羊,獻血5。嬰用吉玉,采之6,饗之7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以糱作醴酒也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干,萬;干,楯也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擊之以舞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天神之所馮也。」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以血祭也;刉,猶刲也。」설명(珂案):刉,本作刏,音機;謂殺牛羊等取血以釁也。

6 곽박(郭璞)云:「又加以繒彩之飾也。」

7 곽박(郭璞)云:「勸強之也。特牲饋食禮曰:『執奠,祝饗。』是也。」설명(珂案):儀禮特牲饋食禮云:「尸答拜,執奠,祝饗。」鄭注云:「饗,勸強之也。」是곽박(郭)注所本。


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,曰平逢之山,南望伊洛,東望穀城之山1,無草木,無水,多沙石。有神焉,其狀如人而二首,名曰驕蟲2,是為螫蟲3,實惟蜂蜜之廬4。其祠之:用一雄雞,禳而勿殺5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在濟北穀城縣西,黃石公石在此山下,張良取以合葬爾。」설명(珂案):穀城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東北,一名黃山。

2 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九五0引此經作嬌蟲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為螫蟲之長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群蜂之所舍集。蜜赤(亦)蜂名。」

5 왕불(汪紱)云:「禳,祈禱以去災惡,使勿螫人,其雞則放而勿殺也。」


西十里,曰縞羝之山,無草木,多金玉。


又西十里,曰廆1山,其陰多㻬琈之玉。其西有谷焉,名曰雚谷,其木多柳楮。其中有鳥焉,狀如山雞而長尾,赤如丹火而青喙,名曰鴒䳩2,其鳴自呼,服之不眯。交觴之水出于其陽,而南流注于洛;俞隨之水出于其陰,而北流注于榖水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如瓖偉之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鈴要二音。」


又西三十里,曰瞻諸之山,其陽多金,其陰多文石。㴬1水出焉,而東南流注于洛;少水出其陰2,而東流注于穀水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謝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校,經文出下應增于字。


又西三十里,曰婁涿之山,無草木,多金玉。瞻水出于其陽,而東流注于洛;陂水出于其陰,而北流注于穀水,其中多茈石、文石。


又西四十里,曰白石之山。惠水出于其陽,而南流注于洛,其中多水玉。澗水出于其陰,西北流注于穀水,其中多麋石、櫨丹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皆未聞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麋石或是畫眉石,眉麋古字通也;櫨丹疑即黑丹,櫨盧通也。」


又西五十里,曰穀山,其上多穀,其下多桑。爽水出焉,而西北流注于穀水,其中多碧綠。


又西七十二里,曰密山,其陽多玉,其陰多鐵。豪水出焉,而南流注于洛,其中多旋龜,其狀鳥首而鱉尾,其音如判木1。無草木。

1 설명(珂案):旋龜已見남산경(南山經)杻陽之山。


又西百里,曰長石之山,無草木,多金玉。其西有谷焉,名曰共谷,多竹。共水出焉,西南流注于洛,其中多鳴石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晉永康元年,襄陽郡上鳴石,似玉,色青,撞之聲聞七八里,即此類也。」설명(珂案):鳴石,蓋磬石之類;郭說襄陽郡上鳴石,見晉書五行志。


又西一百四十里,曰傅山,無草木,多瑤碧。厭染之水出于其陽,而南流注于洛,其中多人魚1。其西有林焉,名曰墦2冢。穀水出焉,而東流注于洛,其中多珚玉3。

1 설명(珂案):人魚已見上文서산경(西山經)竹山竹水、북차삼경(北次三經)龍侯山決決水及중차사경(中次四經)熊耳山浮豪水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番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未聞也;珚音堙。」설명(珂案):수경(水經)注穀水引此經作㻒玉,影송본(宋本)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六二引作𤥳玉;옥편(玉篇)云:「㻒,齊玉,奇殞切。」則珚玉蓋𤥳玉之訛也。


又西五十里,曰橐山,其木多樗1,多𣖾木2,其陽多金玉,其陰多鐵,多蕭3。橐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。其中多脩辟之魚,狀如黽4而白喙,其音如鴟,食之已白癬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樗當為㭔;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㭔木出橐山。』謂此也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今蜀中有𣖾木,七八月中吐穗,穗成,如有鹽粉著狀,可以酢羹;音備。」설명(珂案):經文𣖾木,왕념손(王念孫)云:「木字疑衍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蕭,蒿;見이아(爾雅)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이아(爾雅)云:『蕭,荻。』곽박(郭)注云:『即蒿也。』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黽,蛙屬也。」


又西九十里,曰常烝之山,無草木,多堊。潐水1出焉,而東北流注于河,其中多蒼玉。菑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譙。」


又西九十里,曰夸父之山1,其木多棕柟,多竹箭,其獸多㸲、牛羬羊,其鳥多鷩2,其陽多玉,其陰多鐵。其北有林焉,名曰桃林3,是廣員三百里,其中多馬4。湖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,其中多珚玉5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山一名秦山,與太華相連,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南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송본(宋本)鷩上有赤字,하작(何焯)校亦增赤字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桃林,今宏農湖縣閿鄉南谷中是也;饒野馬山羊山牛也。」설명(珂案):桃林,필원(畢沅)說即鄧林,是神話中夸父棄杖所化而成林者;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三「夸父與日逐走」節注6。

4 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一五八引此經,多馬下尚有造父於其中得驊騮騄耳之乘以獻穆王十六字,或係逸落之곽박(郭)注誤入經文也。

5 설명(珂案):珚玉亦當為㻒玉,已見上文傅山注3。


又西九十里,曰陽華之山,其陽多金玉,其陰多青雄黃,其草多藷藇,多苦辛1,其狀如橚2,其實如瓜,其味酸甘,食之已瘧。楊水出焉,而西南流注于洛,其中多人魚。門水出焉,而東北流注于河,其中多玄䃤3。𦁎4姑之水出于其陰,而東流注于門水,其上多銅。門水出5于河,七百九十里入雒水6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苦辛,송본(宋本)、오관(吳寬)초본(抄本)、모의(毛扆)本均作苦莘,邵恩多校本同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即楸字也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黑砥石生水中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𦁎音藉。」

5 설명(珂案):經文出,송본(宋本)、모의(毛扆)本作至。

6 왕념손(王念孫)云:「門水出于河云云,乃곽박(郭)注誤入正文,水無出河出江之理,作至于是也。」


凡縞羝山之首,自平逢之山至于陽華之山,凡十四山,七百九十里。嶽在其中1,以六月祭之2,如諸嶽之祠法,則天下安寧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此條無中嶽,而曰嶽在其中,蓋以洛陽居天下之中,王者於此以時望祭四嶽,以其非嶽而祭四嶽,故曰嶽在其中;此殆東周時之書矣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六月亦歲之中。」


中次七經苦山之首,曰休與之山1。其上有石焉,名曰帝臺之棋2,五色而文,其狀如鶉卵,帝臺之石,所以禱百神者也3,服之不蠱。有草焉,其狀如蓍4,赤葉而本叢生,名曰夙條,可以為簳5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與或作輿;下同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帝臺,神人名;棋謂博棋也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禱祀百神,則用此石。」

4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蓍,蒿屬。』광아(廣雅)云:『蓍,耆也。』」설명(珂案):蓍音尸,埤雅云「草之多壽者」,古取其莖為占筮之用。

5 설명(珂案):簳音幹,箭幹也。


東三百里,曰鼓鍾之山,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1。有草焉,方莖而黃華,員葉而三成2,其名曰焉酸3,可以為毒4。其上多礪,其下多砥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舉觴燕會,則於此山,因名為鼓鍾也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葉三重也。」

3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焉酸,一本作烏酸。」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四二引此經正作烏酸。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為,治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治去之也。」


又東二百里,曰姑媱之山1。帝女死焉,其名曰女尸,化為䔄2草,其葉胥成3,其華黃,其實如菟丘4,服之媚于人5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遙;或無之山字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亦音遙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葉相重也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菟丘,菟絲也。」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為人所愛也;一名荒夫草。」설명(珂案):《문선(文選)。高唐賦》注引《襄陽耆舊傳》云:「赤帝(炎帝)女曰瑤姬,未行而卒,葬於巫山之陽,故曰巫山之女。楚懷王遊於高唐,晝寢,夢見與神遇,王因幸之。遂為置觀於巫山之南,號為朝雲。後至襄王時,復遊高唐。」此瑤姬神話之概略也。別賦注引高唐賦(今本無)記瑤姬之言云:「我帝之季女,名曰瑤姬,未行而亡,封于巫山之臺,精魂為草,實曰靈芝。」乃與此經所記之女尸化為䔄草契合焉,知瑤姬神話乃䔄草神話之演變也。此一神話,又再變而為瑤姬於巫山助禹治水,則唐末道士杜光庭於鏞城集仙錄所記是也,而群眾之意願體現于斯矣,至今巫峽民間猶傳述之。參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十「禹攻雲雨」節注7及卷十一「互人國」節注2。


又東二十里,曰苦山。有獸焉,名曰山膏,其狀如逐1,赤若丹火,善詈2。其上有木焉,名曰黃棘,黃華而員葉,其實如蘭,服之不字3。有草焉,員葉而無莖,赤華而不實,名曰無條4,服之不癭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即豚字。」필원(畢沅)云:「借遯字為之,逐又遯省文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遯,古文作;是此經之逐,從遯或省,當讀為豚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好罵人。」필원(畢沅)云:「即山都也。」설명(珂案):畢說是也;是蓋山都、山、山𤢖、梟陽之類,乃傳說中猩猩、狒狒之神話化也。禮曲禮云:「猩猩能言。」唐國史補云:「猩猩好酒與屐,人有取之者,置二物以誘之。猩猩始見,必大罵曰。」云云,此同于山膏之「善詈」也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字,生也;易曰:『女子貞不字。』」

4 설명(珂案):無條已見서산경(西山經)皋塗之山,與此同名異物。


又東二十七里,曰堵山,神天愚居之,是多怪風雨。其上有木焉,名曰天楄1,方莖而葵狀,服者不㖶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鞭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食不噎也。」


又東五十二里,曰放皋之山1。明水出焉,南流注于伊水,其中多蒼玉。有木焉,其葉如槐,黃華而不實,其名曰蒙木,服之不惑。有獸焉,其狀如蜂,枝尾而反舌,善呼2,其名曰文文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放或作效,又作牧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好呼喚也。」


又東五十七里,曰大1之山,多㻬琈之玉,多麋玉2。有草焉,其狀葉如榆3,方莖而蒼傷4,其名曰牛傷5,其根蒼文,服者不厥6,可以禦兵。其陽狂水出焉,西南流注于伊水,其中多三足龜7,食者無大疾,可以已腫。

1 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九三一引此經作大苦,필원(畢沅)校本亦作大苦,今本作大,而곽박(郭)注無音,知本為苦字明矣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모름(未詳)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麋,疑瑂之假借字也。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瑂,石之似玉者,讀若眉。』」

3 설명(珂案):經文其狀葉如榆,왕념손(王念孫)、학의행(郝懿行)並校其葉狀如榆;필원(畢沅)本作其狀如榆,無葉字。

4 설명(珂案):蒼傷,蒼刺也。方言卷三곽박(郭璞)注云:「山海經謂刺為傷也。」即指此。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猶言牛棘。」

6 곽박(郭璞)云:「厥,逆氣病。」

7 설명(珂案):이아(爾雅)釋魚云:「龜三足,賁。」곽박(郭璞)注此經謂「今吳興有三足六眼龜」,亦異聞也。


又東七十里,曰半石之山,其上有草焉,生而秀,其高丈餘,赤葉赤華,華而不實1,其名曰嘉榮,服之者不霆2。來需之水出于其陽,而西流注于伊水,其中多鯩3魚,黑文,其狀如鮒4,食者不睡5。合水出于其陰,而北流注于洛,多鰧6魚,狀如鱖,居逵7,蒼文赤尾,食者不癰,可以為8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初生先作穗,卻著葉,花生穗閒。」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北堂書鈔一百五十二卷引此經霆上有畏字。」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十三引同。不畏霆,言不畏霹靂也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倫。」

4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광아(廣雅)云:『鰿,鮒也。』即今之鯽魚。」

5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이선(李善)注江賦引此經作食之不腫,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九百三十九卷亦引作食者不腫。」

6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騰。」

7 곽박(郭璞)云:「鱖魚,大口大目細鱗,有斑彩;逵,水中之穴道交通者。」설명(珂案):鱖音桂。

8 곽박(郭璞)云:「,癰屬也,中多有蟲。회남자(淮南子)曰:『雞頭已。』音漏。」


又東五十里,曰少室之山,百草木成囷1。其上有木焉,其名曰帝休,葉狀如楊,其枝五衢2,黃華黑實3,服者不怒。其上多玉4,其下多鐵。休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洛,其中多䱱魚,狀如蜼5而長距,足白而對6,食者無蠱疾7,可以禦兵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言草木屯聚如倉囷之形也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樹枝交錯,相重五出,有象衢路也。離騷曰:『靡萍九衢。』」

3 설명(珂案):예문유취(藝文類聚)卷八八引此經作黑葉。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此山巔亦有白玉膏,得服之,即得仙道,世人不能上也;詩含神霧云。」

5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當為盩,광아(廣雅)云:『狖,蜼也。』狖、盩聲相近。곽박(郭)注이아(爾雅)云:『蜼似獼猴。』䱱即鯢也,鯢省作兒,주서(周書)왕회편(王會篇)云:『兒若獼猴。』與此經合。」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亦校作盩。盩音舟。

6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對蓋謂足趾相向也。」

7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북차삼경(北次三經)云:『人魚如䱱魚,四足,食之無癡疾。』此言『食者無蠱疾』,蠱,疑惑也;癡,不慧也:其義同。」


又東三十里,曰泰室之山1。其上有木焉,葉狀如梨而赤理,其名曰栯2木,服者不妒。有草焉,其狀如𦬸3,白華黑實,澤如蘡薁4,其名曰䔄草5,服之不昧6。上多美石7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即中嶽嵩高山也,今在陽城縣西。」설명(珂案):嵩高山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郁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𦬸似薊也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子滑澤。」왕불(汪紱)云:「蘡薁蔓生,細葉,實如小葡萄,或以為櫻桃,或以為葡萄,皆誤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蓋即今之山葡萄。」

5 설명(珂案):此䔄草與上文姑媱之山䔄草同名異實。

6 설명(珂案):經文不昧,왕념손(王念孫)校改不眯;不眯,不厭夢也,已見上文서차사경(西次四經)「英鞮之山」注2。

7 곽박(郭璞)云:「次玉者也;啟母化為石而生啟,在此山,見회남자(淮南子)。」설명(珂案):啟母化石生啟事,今本회남자(淮南子)無,惟見漢書武帝紀顏師古注引회남자(淮南子),云:「禹治鴻水,通轘轅山,化為熊。謂塗山氏曰:『欲餉,聞聲乃來。』禹跳石,誤中。塗山氏往,見禹方作熊,慚而去。至嵩高山下,化為石,方生啟。禹曰:『歸我子!』石破北方而啟生。」今本蓋脫去之。參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二「夏后啟」節注6。


又北三十里,曰講山,其上多玉,多柘,多柏。有木焉,名曰帝屋,葉狀如椒,反傷1赤實,可以禦凶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反傷,刺下勾也。」설명(珂案):傷,刺也;已見上文「大之山」注4


又北三十里,曰嬰梁之山,上多蒼玉,錞于玄石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蒼玉依黑石而生也。」설명(珂案):錞于字已見上文서산경(西山經)騩山,錞,왕불(汪紱)釋為蹲,引申固亦有依附之義也。


又東三十里,曰浮戲之山。有木焉,葉狀如樗而赤實,名曰亢木,食之1不蠱。汜2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。其東有谷,因名曰蛇谷3,上多少辛4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食之,송본(宋本)、오관(吳寬)초본(抄本)作食者。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汜音似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此中出蛇,故以名之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細辛也。」


又東四十里,曰少陘之山。有草焉,名曰𦱌草1,葉狀如葵,而赤莖白華,實如蘡薁,食之不愚2。器3難之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役水4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剛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益人智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囂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一作侵。」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校役為沒,云即下文沒,其所據항인(項絪)本也。


又東南十里,曰太山1。有草焉,名曰梨,其葉狀如荻2而赤華,可以已疽。太水出于其陽,而東南流注于役水3;承水出于其陰,而東北流注于役4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此太山在鄭,非東岳太山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經文荻,학의행(郝懿行)云,當為萩字之訛。萩音秋,이아(爾雅)석초(釋草)云:「蕭,萩。」곽박(郭)注云:「即蒿。」合於今本곽박(郭)注「荻亦蒿也,音狄」之義。곽박(郭)注荻、狄字亦當作萩、秋。

3 설명(珂案):經文役水,송본(宋本)、왕불(汪紱)本作沒水,항인(項絪)本役亦作沒。

4 설명(珂案):經文役,송본(宋本)、왕불(汪紱)本作沒,항인(項絪)本同;下疑應增水字。


又東二十里,曰末山,上多赤金。末水出焉,北流注于役1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役,송본(宋本)、항인(項絪)本並作沒;왕불(汪紱)本作投,誤也。下疑亦應增水字。


又東二十五里,曰役山,上多白金,多鐵。役水出焉,北注于河。


又東三十五里曰敏山。上有木焉,其狀如荊,白華而赤實,名曰柏1,服者不寒。其陽多㻬琈之玉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計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옥편(玉篇)云:『,俗薊字。』初學記二十八卷引廣志云:『柏有計柏。』計、聲同,疑是也。」


又東三十里,曰大騩之山,其陰多鐵、美玉、青堊1。有草焉,其狀如蓍而毛,青華而白實,其名曰2,服之不夭3,可以為腹病4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青堊,後漢書군국지(郡國志)유소(劉昭)注引作美堊。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옥편(玉篇)云:『,胡懇切,草名,似蓍,花青白。』광운(廣韻)同。是當為。」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校同郝注。音很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盡(益)壽也。或作芺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芺即夭,古今字爾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為,治也;一作已。」설명(珂案):經文病,송본(宋本)作疾。


凡苦山之首,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,凡十有九山,千一百八十四里。其十六神者,皆豕身而人面。其祠:毛牷用一羊羞1,嬰用一藻玉瘞2。苦山、少室、太室皆冢也,其祠之:太牢之具,嬰以吉玉。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,其餘屬皆豕身人面也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以羊為薦羞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藻玉,玉有五彩者也。或曰,所以盛玉藻藉也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藻玉已見서차이경(西次二經)泰冒山。此藻疑當與璪同,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

璪,玉飾如水藻之文也。』藻藉,見周官大行人。」


中次八經荊山之首,曰景山,其上多金玉,其木多杼1檀。雎2水出焉,東南流注于江,其中多丹粟,多文魚3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杼音椽柱之柱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雎音癰疽之疽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有斑彩也。」설명(珂案):楚辭九歌河伯云:「乘白黿兮逐文魚。」當即此。


東北百里,曰荊山,其陰多鐵,其陽多赤金,其中多犛牛1,多豹虎,其木多松柏,其草多竹,多橘2。漳水出焉,而東南流注于雎,其中多黃金,多鮫魚3。其獸多閭麋4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旄牛屬也,黑色,出西南徼外也;音貍,一音來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似橘而大也,皮厚味酸。」설명(珂案):,本字作柚。황비열(黃丕烈)、주숙도(周叔弢)校本云:「多橘並傳十字應在其草多竹上。」

3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鮫魚即今沙魚。」

4 설명(珂案):經文麋,왕념손(王念孫)、학의행(郝懿行)並校作麈;곽박(郭璞)云:「似鹿而大也。」


又東北百五十里,曰驕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青雘,其木多松柏,多桃枝鉤端1。神鼉圍2處之,其狀如人面3,羊角虎爪,恆遊于雎漳之淵,出入有光。

1 설명(珂案):桃枝鉤端已見上文서산경(西山經)嶓冢之山。

2 왕불(汪紱)云:「鼉音駝。」

3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광운(廣韻)鼉字풀이책(注本)此文,無面字。」설명(珂案):經文面,疑是而字之誤,屬下讀。곽박(郭璞)注해외동경(海外東經)毛民國云:「為人短小,而體盡有毛。」송본(宋本)、모의(毛扆)本、필원(畢沅)校本、백자전서(百子全書)本、오임신(吳任臣)本而俱作面,可證。


又東北百二十里,曰女几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黃金,其獸多豹虎,多閭麋麂1,其鳥多白鷮2,多翟,多鴆3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麂似獐而大,猥(●)毛,豹(狗)腳;音几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鷮似雉而長尾,走且鳴;音驕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鴆大如鵰,紫綠色,長頸赤喙,食蝮蛇頭;雄名運日,雌名陰諧也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鴆,毒鳥也。』體有毒,古人謂之鴆毒。」


又東北二百里,曰宜諸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青雘。洈水1出焉,而南流注于漳,其中多白玉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詭。」


又東北二百里,曰綸山1,其木多梓柟,多桃枝,多柤2栗橘,其獸多閭麈3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倫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柤似梨而酢濇。」설명(珂案):柤音渣;參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三「平丘甘柤」節注4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似菟而鹿腳,青色;音綽。」


又東二百里,曰陸䣀1之山,其上多㻬琈之玉,其下多堊,其木多杻橿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䣀音跪。」


又東百三十里,曰光山,其上多碧,其下多木1。神計蒙處之,其狀人身而龍首,恆遊于漳淵,出入必有飄風暴雨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木疑水字之訛。」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校亦作水,왕불(汪紱)本木字正作水。


又東百五十里,曰岐山,其陽多赤金,其陰多白1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青雘,其木多樗。神涉鼉2處之,其狀人身而方面三足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石似玉者;音旻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鼉,徒何切;一作𧔳,笑遊切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𧔳字音義並所모름(未詳)。」


又東百三十里,曰銅山,其上多金銀鐵1,其木多榖柞柤栗橘,其獸多犳2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銅山,蓋以所產三物得名。」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犳,本或作豹,非。犳音灼,豹文獸也;見서차이경(西次二經)厎陽之山。」설명(珂案):오임신(吳任臣)本、필원(畢沅)本作豹。


又東北一百里,曰美山,其獸多兕牛,多閭麈,多豕鹿,其上多金,其下多青雘。


又東北百里,曰大堯之山,其木多松柏,多梓桑,多机1,其草多竹,其獸多豹虎。

1 설명(珂案):机已見上文북산경(北山經)首單狐之山。


又東北三百里,曰靈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菁雘,其木多桃李梅杏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梅似杏而酢也。」


又東北七十里,曰龍山,上多寓木1,其上多碧,其下多赤錫,其草多桃枝鉤端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寄生也,一名宛童;見이아(爾雅)。」


又東南五十里,曰衡山,上多寓木榖柞,多黃堊白堊。


又東南七十里,曰石山,其上多金,其下多青雘,多寓木。


又南百二十里,曰若山1,其上多㻬琈之玉,多赭2,多邽石3,多寓木,多柘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若或作前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赤土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모름(未詳)。」왕념손(王念孫)云:「下文虎尾之山多封石,邽、封二字必有一誤;篇內作邽石者二,作封石者六。」설명(珂案):是邽石當作封石也。학의행(郝懿行)校同。


又東南一百二十里,曰彘山,多美石,多柘。


又東南一百五十里,曰玉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碧鐵,其木多柏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一作楢。」


又東南七十里,曰灌山1,其木多檀,多邽石,多白錫。郁水出于其上,潛于其下,其中多砥礪。

1 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八一二引此經作濯山。下文邽石亦應作封石。


又東北百五十里,曰仁舉之山,其木多榖柞,其陽多赤金,其陰多赭。


又東五十里,曰師每之山,其陽多砥礪,其陰多青雘,其木多柏,多檀,多柘,其草多竹。


又東南二百里,曰琴鼓之山,其木多榖柞椒柘1,其上多白,其下多洗石2,其獸多豕鹿,多白犀,其鳥多鴆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椒為樹小而叢生,下有草木則死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洗石已見上文서산경(西山經)首錢來之山。


凡荊山之首,自景山至琴鼓之山,凡二十三山,二千八百九十里。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。其祠:用一雄雞祈瘞1,用一藻圭,糈用稌。驕山,冢也,其祠:用羞酒少牢祈瘞,嬰毛2一璧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禱請已薶之也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祈當為𧗓。」설명(珂案):𧗓見上文중차사경(中次四經)末段注1。

2 설명(珂案):經文嬰毛,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謂當係嬰用之誤,是也。嬰為以玉獻神之專稱,嬰用一璧者,以一璧祠祭于神也。準此,上文用一藻圭,亦疑當作嬰用一藻圭,脫嬰字。


中次九經岷山之首,曰女几之山,其上多石涅,其木多杻橿,其草多菊𦬸。洛水出焉,東注于江,其中多雄黃,其獸多虎豹。


又東北三百里,曰岷山,江水出焉,東北流注于海,其中多良龜,多鼉1。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白,其木多梅棠,其獸多犀象,多夔牛2,其鳥多翰鷩3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似蜥易,大者長二丈,有鱗彩,皮可以冒鼓。」설명(珂案):여씨춘추(呂氏春秋)古樂篇云:「帝顓頊乃令先為樂倡,乃偃寢,以其尾鼓其腹,其音英英。」音駝,即鼉之或字,是關於鼉之神話也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今蜀山中有大牛,重數千斤,名為夔牛,即이아(爾雅)所謂魏。」설명(珂案):곽박(郭)注魏,今本이아(爾雅)作犩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白翰赤鷩。」


又東北一百四十里,曰崍山,江水出焉,東流注大江1。其陽多黃金,其陰多麋麈,其木多檀柘,其草多韭,多葯2空奪3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東流注大江,왕불(汪紱)本、필원(畢沅)校本注下並有于字,왕념손(王念孫)校亦增于字。

2 설명(珂案):葯,白芷也;已見上文서차사경(西次四經)號山。

3 왕불(汪紱)云:「空奪即寇脫也。」설명(珂案):汪說疑是。寇脫已見上文중차오경(中次五經)升山。


又東一百五十里,曰崌1山,江水出焉,東流注于大江,其中多怪蛇2,多䲀魚3,其木多楢4杻,多梅梓,其獸多夔牛犀兕。有鳥焉,狀如鴞而赤身白首,其名曰竊脂5,可以禦火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居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今永昌郡有鉤蛇,長數丈,尾岐,在水中鉤取岸上人、牛、馬啖之,又呼馬絆蛇,謂此類也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贄;未聞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楢,剛木也,中車材;音秋。」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今呼小青雀曲觜肉食者為竊脂,疑非此也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與이아(爾雅)竊脂同名異物。」


又東三百里,曰高梁之山,其上多堊,其下多砥礪,其木多桃枝鉤端。有草焉,狀如葵而赤華,莢實白柎,可以走馬。


又東四百里,曰蛇山,其上多黃金,其下多堊,其木多栒,多橡章,其草多嘉榮、少辛。有獸焉,其狀如狐,而白尾長耳,名𤜣1狼,見則國內有兵2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𤜣音巳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一作國有內亂。」


又東五百里,曰鬲山,其陽多金,其陰多白。蒲𪈘1之水出焉,而東流注于江,其中多白玉。其獸多犀象熊羆,多猿蜼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薨。」

2 왕불(汪紱)云:「蜼,猿屬,仰鼻岐尾,天雨則自懸樹,而以尾塞鼻。」


又東北三百里,曰隅陽之山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青雘,其木多梓桑,其草多茈。徐之水出焉1,東流注于江,其中多丹粟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「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」中間,疑有脫文,姑為斷句如此。


又東二百五十里,曰岐山,其上多白金,其下多鐵,其木多梅1梓,多杻楢。減水2出焉,東南流注于江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梅或作[上艸下敏]。」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유소(劉昭)군국지(郡國志)注引此經作城水,城疑堿字之訛,或古本減有作堿者也。」


又東三百里,曰勾檷1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黃金,其木多櫟柘,其草多芍藥。

1 설명(珂案):檷音弭。


又東一百五十里,曰風雨之山,其上多白金,其下多石涅,其木多棷樿1,多楊。宣余之水出焉,東流注于江,其中多蛇2。其獸多閭麋,多麈豹虎3,其鳥多白鷮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棷木,모름(未詳)也;樿木白理,中櫛。騶善二音。」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水蛇也。」

3 설명(珂案):經文疑當作其獸多閭麋麈,多豹虎;多麈二字適倒。


又東北二百里,曰玉山,其陽多銅,其陰多赤金,其木多豫章楢杻,其獸多豕鹿,其鳥多鴆。


又東一百五十里,曰熊山。有穴焉,熊之穴,恆出神人。夏啟而冬閉;是穴也,冬啟乃必有兵1。其上多白玉,其下多白金,其木多樗柳,其草多寇脫。

1 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五四引此經,熊之穴作熊穴;冬啟作若冬啟夏閉。


又東一百四十里,曰騩山,其陽多美玉赤金,其陰多鐵,其木多桃枝荊芭1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芭蓋芑字之訛,芑又杞之假借字也。남차이경(南次二經)云:『虖勺之山,其下多荊杞。』중차십일경(中次十一經)云:『歷石之山,其木多荊芑。』並以荊芑連文,此誤審矣。」설명(珂案):송본(宋本)、오관(吳寬)초본(抄本)芭正作芑。


又東二百里曰葛山,其上多赤金,其下多瑊石1,其木多柤栗橘楢杻,其獸多,其草多嘉榮。

1 설명(珂案):문선(文選)子虛賦云:「瑊玄厲。」張揖注云:「瑊、,石之次玉者。」如淳云:「瑊,音緘;,音勒。」據此,經文瑊石石字疑衍。


又東一百七十里,曰賈超之山,其陽多黃堊,其陰多美赭,其木多柤栗橘,其中多龍脩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龍須也;似莞而細,生山石穴中,莖倒垂,可以為席。」설명(珂案):古今注云:「世稱皇帝(黃帝)鍊丹於鑿硯山,乃得仙,乘龍上天。群臣援龍鬚,鬚墮而生草,曰龍鬚。」是關于龍須(鬚)之神話,脩、須聲近而轉耳。


凡岷山之首,自女几山至于賈超之山,凡十六山,三千五百里。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。其祠:毛用一雄雞瘞,糈用稌。文山1、勾檷、風雨、騩之山2,是皆冢也,其祠之:羞酒3,少牢具,嬰毛4一吉玉。熊山,席也5,其祠:羞酒,太牢具,嬰毛一璧。干,用兵以禳6;祈,璆冕舞7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此上無文山,蓋即岷山也;사기(史記)又作汶山,並古字通用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經文騩之山,疑衍之字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先進酒以酹神。」

4 설명(珂案):經文嬰毛一吉玉與下文嬰毛一璧毛字,當俱係用字之訛,說已見上文중차팔경(中次八經)末段注2。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席者,神之所馮止也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席當為帝,字形之訛也;上下經文並以帝冢為對,此訛作席,郭氏意為之說,蓋失之。」설명(珂案):郝說是也,왕념손(王念孫)亦校席作帝。

6 곽박(郭璞)云:「禳,祓除之祭名;者,持盾武舞也。」

7 왕불(汪紱)云:「求福祥則祭用璆玉,舞者用冕服以舞也。」설명(珂案):璆音求;이아(爾雅)釋器云:「璆、琳,玉也。」곽박(郭璞)注:「美玉名。」二句意當為禳則干舞,祈則冕服持玉以舞也。


中次十經之首,曰首陽之山,其上多金玉,無草木。


又西五十里,曰虎尾之山,其木多椒椐,多封石1,其陽多赤金,其陰多鐵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본초(本草)別錄云:『封石味甘,無毒,生常山及少室。』下文游戲之山、嬰侯之山、豐山、服山、聲匈之山並多此石。」


又西南五十里,曰繁繢1之山,其木多楢杻,其草多枝勾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潰。」

2 왕불(汪紱)云:「枝句,蓋桃枝句端也。」


又西南二十里,曰勇石之山,無草木,多白金,多水。


又西二十里,曰復州之山,其木多檀,其陽多黃金。有鳥焉,其狀如鴞,而一足彘尾,其名曰跂踵1,見則其國大疫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企。」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七四二引此經彘尾作彘毛,跂踵作企踵。


又西三十里,曰楮山1,多寓木,多椒椐,多柘,多堊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一作渚州之山。」


又西二十里,曰又原之山,其陽多青雘,其陰多鐵,其鳥多鵒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鴝鵒也。傳曰:『鴝鵒來巢。』音臞。」


又西五十里,曰涿山,其木多榖柞杻,其陽多㻬琈之玉。


又西七十里,曰丙山,其木多梓檀,多弞杻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弞義所모름(未詳)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方言云:『弞,長也;東齊曰弞。』곽박(郭)注云:『弞,古矧字。』然則弞杻,長杻也。杻為木多曲少直,見陸璣詩疏。此杻獨長,故著之。俟考。」


凡首陽山之首,自首山1至于丙山,凡九山,二百六十七里。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。其祠之:毛用一雄雞瘞,糈用五種之糈。堵山,冢也,其祠之:少牢具,羞酒祠,嬰毛2一璧瘞。騩山,帝也,其祠羞酒,太牢其3;合巫祝二人,嬰一璧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首山即首陽山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經文嬰毛,仍當是嬰用之訛,說已見上文중차팔경(中次八經)末段注2。

3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其當為具字之訛。」


中次一十一山經1荊山之首,曰翼望之山。湍2水出焉,東流注于濟;貺3水出焉,東南流注于漢,其中多蛟4。其上多松柏,其下多漆梓,其陽多赤金,其陰多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原當作중차십일(中次一十一)山,迨劉秀校錄此書,始改山為經,亦有改而未盡者,即此是也,於是山、經二字乃互相抵觸矣。오임신(吳任臣)本挖去山字,空出一格,殆亦已知其為抵觸,卻不知去經存山始符原貌也。說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一篇首注1。

2 설명(珂案):湍音專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況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似蛇而四腳,小頭細頸,(頸)有白癭,大者十數圍,卵如一二石甕,能吞人。」


又東北一百五十里,曰朝歌1之山。潕2水出焉,東南流注于滎,其中多人魚。其上多梓柟,其獸多麋。有草焉,名曰莽草3,可以毒魚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此非河北紂都之朝歌。」설명(珂案):上文已有朝歌之山,見중차오경(中次五經)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武。」

3 왕불(汪紱)云:「即芒草也。」설명(珂案):芒草已見上文중차이경(中次二經)葌山。


又東南二百里,曰帝囷之山1,其陽多㻬琈之玉,其陰多鐵。帝囷之水出于其上,潛于其下,多鳴蛇2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囷,광운(廣韻)引作箘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鳴蛇已見上文중차이경(中次二經)鮮山。


又東南五十里,曰視山,其上多韭。有井焉,名曰天井,夏有水,冬竭1。其上多桑,多美堊金玉。

1 설명(珂案):중차오경(中次五經)云:「超山有井,冬有水而夏竭。」與此適反。


又東南二百里,曰前山,其木多櫧1,多柏,其陽多金,其陰多赭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似柞子,可食,冬夏生(青),作屋柱難腐;音諸,或作儲。」


又東南三百里,曰豐山。有獸焉,其狀如蝯1,赤目、赤喙、黃身,名曰雍和,見則國有大恐。神耕父2處之,常遊清泠之淵,出入有光3,見則其國為敗。有九鍾焉,是知霜鳴4。其上多金,其下多榖柞杻橿。

1 설명(珂案):蝯同猿,即今猿字。

2 설명(珂案):유소(劉昭)注後漢書군국지(郡國志)引문선(文選)南都賦注云:「耕父,旱鬼也。」其注禮儀志引東京賦注同,今注並無之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清泠水在西鄂縣山上,神來時水赤有光耀,今有屋祠之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霜降則鍾鳴,故言知也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北堂書鈔一百八卷引此經及곽박(郭)注知並作和,疑今本字形之訛。」


又東北八百里,曰兔床之山,其陽多鐵,其木多藷藇1,其草多雞穀,其本如雞卵,其味酸甘,食者利于人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藷藇非木也,此疑當是櫧芧,芧,小栗也。」


又東六十里,曰皮山,多堊,多赭,其木多松柏。


又東六十里,曰瑤碧之山1,其木多梓柟,其陰多青雘,其陽多白金。有鳥焉,其狀如雉,恆食蜚2,名曰鴆3。

1 설명(珂案):예문유취(藝文類聚)卷八九引此經瑤作搖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蜚,負盤也;音翡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蜚見이아(爾雅),곽박(郭)注云:『蜚,負盤,臭蟲。』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此更一種鳥,非食蛇之鴆也。」설명(珂案):食蛇鴆已見上文중차팔경(中次八經)女几山。


又東四十里,曰支離1之山。濟水2出焉,南流注于漢。有鳥焉,其名曰嬰勺,其狀如鵲,赤目、赤喙、白身,其尾若勺3,其鳴4自呼。多㸲牛,多羬羊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支離,왕념손(王念孫)、孫星衍、학의행(郝懿行)並校作攻離。

2 설명(珂案):經文濟水,왕념손(王念孫)、학의행(郝懿行)並校作淯水。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似酒勺形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鵲尾似勺,故後世作鵲尾勺,本此。」

4 설명(珂案):經文鳴,오관(吳寬)초본(抄本)作名。


又東北五十里,曰祑𥮐1之山,其上多松柏机柏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彫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經文机柏,송본(宋本)作机桓,왕념손(王念孫)、학의행(郝懿行)亦並校作机桓,云即無患子,可以浣衣去垢。


又西北一百里,曰堇理之山,其上多松柏,多美梓,其陰多丹雘,多金,其獸多豹虎。有鳥焉,其狀如鵲,青身白喙,白目白尾,名曰青耕,可以禦疫,其鳴自叫。


又東南三十里,曰依軲1之山,其上多杻橿,多苴2。有獸焉,其狀如犬,虎爪有甲,其名曰3,善駚𤘝4,食者不風5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枯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모름(未詳);音葅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經內皆云其木多苴,疑苴即柤之假借字也;柤之借為苴,亦如杞之借為芑矣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體有鱗甲;音吝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跳躍自撲也;鞅奮兩音。」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不畏天風。」왕불(汪紱)云:「或云無風疾也。」


又東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,多美玉,多玄豹1,多閭麈,多。其陽多,其陰多青雘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黑豹也,即今荊州山中出(之)黑虎也。」


又東南四十里,曰雞山,其上多美梓,多桑,其草多韭。


又東南五十里,曰高前之山。其上有水焉,甚寒而清1,帝臺之漿2也,飲之者不心痛。其上有金,其下有赭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潛。」

2 설명(珂案):經文帝臺之漿,예문유취(藝文類聚)卷八引漿下有水字,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五九同。중차칠경(中次七經)休與之山有帝臺之棋,為帝臺所以禱百神者;又有鼓鍾之山,為帝臺所以觴百神者,則帝臺者,蓋治理一方之小天帝,猶人間徐偃王之類是也。晉書束皙傳云:「목천자전(穆天子傳)五篇,言周穆王遊行四海,見帝臺、西王母。」今本穆傳已無帝臺事,蓋闕佚也。


又東南三十里,曰游戲之山,多杻橿榖,多玉,多封石。


又東南三十五里,曰從山,其上多松柏,其下多竹。從水出于其上,潛于其下,其中多三足鱉,枝尾1,食之無蠱疫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三足鱉名能,見이아(爾雅)。」

2 왕념손(王念孫)云:「疫字因下文其國大疫而誤,當為疾;上文云,䱱魚食之無蠱疾。」설명(珂案):䱱魚已見중차칠경(中次七經)少室之山。


又東南三十里,曰嬰䃌1之山,其上多松柏,其下多梓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真。」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即杶字,見설문해자(說文)。」


又東南三十里,曰畢山。帝苑之水出焉,東北流注于視1,其中多水玉,多蛟。其上多㻬琈之玉。

1 왕불(汪紱)云:「視當作瀙,今南陽汝寧間有瀙水。」


又東南二十里,曰樂馬之山。有獸焉,其狀如彙1,赤如丹火,其名曰𤟑2,見則其國大疫。

1 오임신(吳任臣)云:「彙,蝟鼠也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戾。」


又東南二十五里,曰葴1山,視水出焉2,東南流注于汝水,其中多人魚,多蛟,多頡3。

1 설명(珂案):葴音緘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曰視宜為瀙,瀙水今在南陽也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如青狗。」


又東四十里,曰嬰山,其下多青雘,其上多金玉。


又東三十里,曰虎首之山,多苴椆1椐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椆,모름(未詳)也;音彫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類篇云:『椆寒而不凋。』」


又東二十里,曰嬰之山,其上多封石,其下多赤錫。


又東五十里,曰大孰之山。殺水出焉,東北流注于視水1,其中多白堊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視當為瀙。수경(水經)注云:『瀙水又東北,殺水出西南大孰之山,東北流注於瀙。』」


又東四十里,曰卑山,其上多桃李苴梓,多纍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今虎豆貍豆之屬;纍一名縢,音誄。」


又東三十里,曰倚帝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金。有獸焉,狀如鼣鼠1,白耳白喙,名曰狙1如,見則其國有大兵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이아(爾雅)說鼠有十三種,中有此鼠,形所모름(未詳)也。音狗吠之吠。」

2 왕불(汪紱)云:「狙音蛆。」


又東三十里,曰鯢山,鯢水出于其上,潛于其下,其中多美堊。其上多金,其下多青雘。


又東三十里,曰雅山。澧水出焉,東流注于視水,其中多大魚。其上多美桑,其下多苴,多赤金。


又東五十五里,曰宣山。淪水出焉,東南流注于視水1,其中多蛟。其上有桑焉,大五十尺2,其枝四衢3,其葉大尺餘,赤理黃華4青柎,名曰帝女之桑5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五十五里,송본(宋本)、모의(毛扆)本均無下五字。經文視水,학의행(郝懿行)校仍當作瀙水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圍五丈也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言枝交互四出。」

4 설명(珂案):經文黃華,예문유취(藝文類聚)卷八十八引作青華,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九五五引作青葉。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婦女主蠶,故以名桑。」설명(珂案):태평어람(太平御覽)卷九二一引廣異記云:「南方赤帝女學道得仙,居南陽崿山桑樹上,赤帝以火焚之,女即升天,因名曰帝女桑。」필원(畢沅)云:「案수경(水經)注,(宣)山在今河南泌陽縣界,今실명(失名)。」泌陽縣,漢時稱比陽縣,屬南陽郡,則宣山即崿山矣,宣山帝女之桑即崿山帝女桑也。赤帝女居此桑火焚升天,故桑以帝女而名,郭釋以「婦女主蠶」云云,殊未諦也。


又東四十五里,曰衡山1,其上多青雘,多桑,其鳥多鵒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今衡山在衡陽湘南縣,南嶽也,俗謂之岣嶁山。」설명(珂案):此衡山非南嶽衡山,곽박(郭)注以為即南嶽衡山,失之,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十三「三天子之都山」節注1。


又東四十里,曰豐山1,其上多封石,其木多桑,多羊桃,狀如桃而方莖2,可以為皮張3。

1 설명(珂案):上文已有豐山,此山蓋與連麓而別一山,非重出也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一名鬼桃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治皮腫起。」


又東七十里,曰嫗山,其上多美玉,其下多金,其草多雞穀。


又東三十里,曰鮮山,其木多楢杻苴,其草多冬,其陽多金,其陰多鐵。有獸焉,其狀如膜大1,赤喙、赤目、白尾,見則其邑有火2,名曰𤝻即3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大當為犬字之訛,광운(廣韻)作犬,可證。膜犬者,即西膜之犬,今其犬高大濃毛,猛悍多力也。」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광운(廣韻)說𤝻即出則大兵。」

3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移。」


又東三十里,曰章山1,其陽多金,其陰多美石。皋水出焉,東流注于澧水,其中多石2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童山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經章山當為皋山,注童山當為章山,並字形之訛也。見수경(水經)注。」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校同郝注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未聞。」설명(珂案):,俗作脆;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설문해자(說文)云:『,小耎易斷也。』此石耎薄易碎,故以名焉。」


又東二十五里,曰大支之山,其陽多金,其木多榖柞,無草木1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無草木,송본(宋本)、모의(毛扆)本均止作無草,하작(何焯)校亦衍木字,학의행(郝懿行)校同:木字實衍。


又東五十里,曰區吳之山,其木多苴。


又東五十里,曰聲匈之山,其木多榖,多玉,上多封石。


又東五十里,曰大騩之山1,其陽多赤金,其陰多砥石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上已有此山,疑同名。」설명(珂案):大騩山已見중차필경(中次七經)。


又東十里,曰踵臼之山,無草木。


又東北七十里,曰歷1石之山,其木多荊芑,其陽多黃金,其陰多砥石。有獸焉,其狀如貍,而白首虎爪,名曰梁渠,見則其國有大兵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磨。」


又東南一百里,曰求山。求水出于其上,潛于其下,中有美赭。其木多苴,多䉋1。其陽多金,其陰多鐵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篠屬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篠,箭,見이아(爾雅)。又중차십이경(中次十二經)云:『暴山多竹箭䉋箘。』是䉋亦箘屬,中箭也。」


又東二百里,曰丑陽之山,其上多椆椐。有鳥焉,其狀如烏而赤足,名曰䳅鵌1,可以禦火。

1 설명(珂案):䳅鵌音枳徒。송본(宋本)、모의(毛扆)本、왕불(汪紱)本並作䳅餘。


又東三百里,曰奧山,其上多柏杻橿,其陽多㻬琈之玉。奧水出焉,東流注于視水。


又東三十五里,曰服山,其木多苴,其上多封石,其下多赤錫。


又東百十里1,曰杳山,其上多嘉榮草,多金玉。

1 설명(珂案):經文百十里,송본(宋本)、오관(吳寬)초본(抄本)、모의(毛扆)本、왕불(汪紱)本、오임신(吳任臣)本、필원(畢沅)校本並作三百里。


又東三百五十里,曰几山,其木多楢檀杻,其草多香1。有獸焉,其狀如彘,黃身、白頭、白尾,名曰聞𧲂2,見則天下大風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草多香者,即如下文洞庭之山草多葌蘼蕪芍藥芎藭之屬也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鄰;𧲂亦作粼,音瓴。」


凡荊山之首,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,凡四十八山,三千七百三十二里。其神狀皆彘身人首。其祠:毛用一雄雞祈1,瘞用一珪,糈用五種之精2。禾山3帝也,其祠:太牢之具,羞瘞,倒毛4;用一璧,牛無常5。堵山、玉山冢也6,皆倒祠7,羞毛少牢,嬰毛吉玉8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祈當為𧗓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備五穀之美者。」설명(珂案):謂用五種精米以祀神;중차십경(中次十經)末云:「糈用五種之糈。」此精字或是糈字之訛。

3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上文無禾山,或云帝囷山之脫文,或云求山之誤文。」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薦羞反倒牲薶之也。」

5 왕불(汪紱)云:「不必犧牷具也。」

6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堵山見중차십경(中次十經),玉山見중차팔、 구경(中次八、九經),此經都無此二山,未審何字之訛。」

7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倒祠,亦謂倒毛也。」

8 설명(珂案):經文嬰毛吉玉,江紹原亦以為毛係用字之訛,已見上文중차팔경(中次八經)末段注2。


中次十二經洞庭山之首,曰篇1遇之山,無草木,多黃金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或作肩。」


又東南五十里,曰雲山,無草木。有桂竹,甚毒,傷人必死。其上多黃金,其下多㻬琈之玉1。

1 설명(珂案):初學記卷二十八引此經云:「雲山之上,其實乾腊。」又引곽박(郭)注云:「腊乾,梅也。」今經無之,蓋脫。


又東南一百三十里,曰龜山,其木多榖柞椆椐,其上多黃金,其下多青雄黃,多扶竹1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邛竹也。高節實中,中杖也;名之扶老竹。」


又東七十里,曰丙山,多筀竹1,多黃金銅鐵,無木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筀亦當為桂,桂陽所生竹,因以為名也。」


又東南五十里,曰風伯之山1,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痠石2文石,多鐵,其木多柳杻檀楮。其東有林焉,名曰莽浮之林,多美木鳥獸。

1 설명(珂案):初學記卷二十八引此經作鳳伯之山,風、鳳古本一字也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모름(未詳)痠石之義。」오임신(吳任臣)云:「痠,蘇官反,音酸。」


又東一百五十里,曰夫夫之山,其上多黃金,其下多青雄黃,其木多桑楮,其草多竹、雞鼓1。神于兒居之,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,常遊于江淵,出入有光。

1 필원(畢沅)云:「即上雞穀草,穀、鼓聲相近。」


又東南一百二十里,曰洞庭之山,其上多黃金,其下多銀鐵,其木多柤梨橘,其草多葌蘪蕪1芍藥芎藭。帝之二女居之2,是常遊于江淵。澧沅之風,交瀟湘之淵,是在九江之閒,出入必以飄風暴雨。是多怪神,狀如人而載蛇3,左右手操蛇。多怪鳥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蘪蕪,似蛇床而香也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天帝之二女而處江為神也。」왕불(汪紱)云:「帝之二女,謂堯之二女以妻舜者娥皇女英也。相傳謂舜南巡狩,崩於蒼梧,二妃奔赴哭之,隕於湘江,遂為湘水之神,屈原九歌所稱湘君、湘夫人是也。」설명(珂案):堯之二女即天帝之二女也,蓋古神話中堯亦天帝也。參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七「宵明、燭光」節注7及卷十三「蒼梧丘」節注2。

3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載亦戴也,古字通。」


又東南一百八十里,曰暴山1,其木多棕柟荊芑竹箭䉋箘2,其上多黃金玉,其下多文石鐵,其獸多麋鹿3就4。

1 설명(珂案):문선(文選)鷦鷯賦注引此經作景山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箘亦篠類,中箭;見禹貢。」

3 설명(珂案):音几,即麂。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就,鵰也;見광아(廣雅)。」설명(珂案):왕념손(王念孫)于就上校增其鳥多三字。


又東南二百里,曰即公之山1,其上多黃金,其下多㻬琈之玉,其木多柳杻檀桑。有獸焉,其狀如龜,而白身赤首,名曰蛫2,是可以禦火。

1 설명(珂案):사기(史記)사마상여전(司馬相如傳)云:「螹胡豰蛫。」索隱載姚氏引此經作即山,無公字;作山經,無海字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音詭。」


又東南一百五十九里,有堯山,其陰多黃堊,其陽多黃金,其木多荊芑柳檀,其草多藷藇𦬸。


又東南一百里,曰江浮之山,其上多銀砥礪,無草木,其獸多豕鹿。


又東二百里1,曰真陵之山,其上多黃金,其下多玉,其木多榖柞柳杻,其草多榮草2。

1 설명(珂案):필원(畢沅)校本東下有南字。

2 설명(珂案):榮草已見上文中山經首鼓鐙之山。


又東南一百二十里,曰陽帝之山,多美銅,其木多橿杻1楮,其獸多麝。

1 설명(珂案):,山桑也;音掩。


又南九十里,曰柴桑之山,其上多銀,其下多碧,多泠石1赭,其木多柳芑楮桑,其獸多麋鹿,多白蛇飛蛇2。

1 설명(珂案):泠石當作石,已見上文중차사경(中次四經)釐山。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即螣蛇,乘霧而飛者。」설명(珂案):韓非子十過篇云:「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泰山之上,騰蛇伏地。」謂此也。一作螣蛇,見이아(爾雅)釋魚。


又東二百三十里1,曰榮余之山,其上多銅,其下多銀,其木多柳芑,其蟲2多怪蛇怪蟲。

1 설명(珂案):송본(宋本)、모의(毛扆)本,東下有南字,하작(何焯)、황비열(黃丕烈)、주숙도(周叔弢)校同。

2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해외남경(海外南經)云,南山人以蟲為蛇。」


凡洞庭山之首,自篇遇之山至于榮余之山,凡十五山,二千八百里。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。其祠:毛用一雄雞、一牝豚刏1,糈用稌。凡夫夫之山、即公之山、堯山、陽帝之山皆冢也,其祠:皆肆瘞2,祈用酒,毛用少牢,嬰毛3一吉玉。洞庭、榮余山神也,其祠:皆肆瘞4,祈酒太牢祠,嬰用圭璧十五,五采惠之5。

1 곽박(郭璞)云:「刏亦割刺之名。」

2 곽박(郭璞)云:「肆,陳之也;陳牲玉而後薶藏之。」

3 설명(珂案):經文嬰毛,江紹原亦以為是嬰用之誤,已見上文。

4 곽박(郭璞)云:「肆竟然後依前薶之也。」

5 곽박(郭璞)云:「惠猶飾也;方言也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惠義同藻繪之繪,蓋同聲假借字也。」


  右中經之山志,大凡百九十七山,二萬一千三百七十一里。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(설명(珂案):後漢書군국지(郡國志)유소(劉昭)注引此經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),居地,大凡六萬四千五十六里。


禹曰:天下名山,經1五千三百七十山,六萬四千五十六里2,居地也。言其五臧3,蓋其餘小山甚眾,不足記云。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,南北二萬六千里,出水之山者八千里,受水者八千里,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,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4。此天地之所分壤樹穀也,戈矛之所發也,刀鎩5之所起也,能者有餘,拙者不足6。封于太山,禪于梁父,七十二家7,得失之數,皆在此內,是謂國用8。

1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經言禹所經過也。」설명(珂案):郝說是也,見해경신석(海經新釋)卷一篇首注1。

2 설명(珂案):유소(劉昭)注군국지(郡國志)引此經作名山五千三百五十,經六萬四千五十六里。

3 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藏,古字作臧,才浪切;漢書云,山海天地之臧,故此經稱五臧。」

4 설명(珂案):유소(劉昭)注군국지(郡國志)引此經作三千六百九,無十字;又上句作出水者八千里,無之山二字。관자(管子)地數篇同。

5 설명(珂案):관자(管子)地數篇作刀幣。

6 설명(珂案):유소(劉昭)注군국지(郡國志)作儉則有餘,奢則不足。

7 곽박(郭璞)云:「관자(管子)地數云:『封禪之王,七十二家也。』설명(珂案):此為管仲對齊桓公之言,非禹言也。

8 필원(畢沅)云:「自此天地之分壤樹穀者已下,當是周秦人釋語,舊本亂入經文。」학의행(郝懿行)云:「今案自禹曰已下,蓋皆周人相傳舊語,故관자(管子)援入地數篇,而校書者附著五臧山經之末。」


  右五臧山經五篇,大凡一萬五千五百三字(학의행(郝懿行)云:今二萬一千二百六十五字)。